影评丨《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万物有灵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12-16 05:00

阿茶

我们这代人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自然环境话题不可避免,珍·古道尔的名字当然或多或少地有所耳闻。《珍·古道尔的传奇一生》并非第一次将珍与黑猩猩的故事搬上荧幕。1988年,BBC推出冈贝(Gombe)的黑猩猩家族纪录片,这些珍贵的影像正是基于珍的真实记录。1999年、2002年、2010年、2017年、2020年,珍和她一生所爱的冈贝丛林多次被搬上荧幕,珍所创立的自然保护项目“根芽计划”至今也已运行超过30年。她始终期待,新的一代能够用人类的智慧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自然更好地共处。我们今天要谈到的电影,是Brett Morgan导演的一部纪录片佳作,原版于2017年10月上映。

珍在影片中始终强调一个词:幸运。在珍看来,被黑猩猩族群接纳,并与之相处数十年,近距离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繁衍生息,是值得感恩的一件幸事。考古与人类学家李基教授(Louis Leaky)曾选择三位女性研究者合作,分别观察黑猩猩(Chimpanzee)、山地大猩猩(mountain gorilla)和红毛猩猩(orangutans),试图从这些与人类起源有关的物种研究中获得早期人类行为的新发现。珍被李基选中,远赴坦桑尼亚的冈贝国家自然公园观察记录黑猩猩的行为。

在珍的叙述中,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人类对黑猩猩和自然界的认知,二是人类社会对她个人的评价和影响。生机勃勃的坦桑丛林,在文明人类社会看来危机四伏,黑猩猩不可能具备人类独有的理智与情感。这是珍的研究被广泛披露之前,英国学界和社会的普遍看法。尽管珍传回了黑猩猩使用工具的新发现震惊学界,但他们对这个没有高等教育学位的年轻女子依然嗤之以鼻。

人之所以为人,传统的观点包含“善假于物”和“喜怒哀乐”。唯有人类可以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进工具;唯有人类具备喜怒哀乐的复杂情感。但据珍的观察,黑猩猩同样擅长发现和使用工具。无论是用树枝在洞中钓白蚁,还是轻巧地使用投喂工具箱,黑猩猩显然具备观察和使用外物的智慧。不仅如此,黑猩猩也拥有欢喜悲愁,也会恐惧嫉妒,冲突争斗。

中国古人好像特别能体会动物的情感。“风急天高猿啸哀”“两岸猿声啼不住”“杜鹃啼血猿哀鸣”,比兴手法让如今的我们仍能感同身受。当今人类却是这样奇怪的存在,他们对自己的性灵、理智与爱的能力深信不疑,却对动物的智慧与情感不屑一顾,甚至对于同类当中弱势群体的所思所念冷漠忽视。而珍所做的研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发现了黑猩猩的“智慧”,更在于启迪我们去认识和了解与我们不同的存在,以被他们接纳为乐。

在一些生物学者、人类学者的研究中,不仅是与人类祖先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猩猩,连蚯蚓、鸟类这些人类自认为智力可以降维打击的生物,依然具备各有特色的种种感官,能够感知苦痛与快乐。这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正常的人类如今处在丰富的信息海洋之中,各个感官被信息世界无限“宠爱”,但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人类的远祖也是只会咿咿呀呀伴着比划交流的存在。

珍早就发现,黑猩猩族群为抢夺食物会爆发冲突。雌性黑猩猩首领芙洛死亡后,珍所观察的黑猩猩族群产生了分化,南迁的一支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全军覆没。在珍看来,黑猩猩族群的“战火”可能源自远古灵长类祖先继承而来的阴暗凶残的一面。影片披露了长达100分钟未曾公开的真实记录。导演巧妙地通过彩色和黑白镜头的转换,展现黑猩猩族群的快乐与苦难。菲利普·格拉斯的电影配乐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在珍与动物摄影师雨果的镜头记录中,丛林当中每天都有死亡与新生。而珍的生活也因为雨果的到来而改变,他们相爱、结婚、生子,又因各自不同的志向分开。她观察芙洛和孩子们的欢聚与离别,也在观察自己和儿子的成长。正是因为珍并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她没有预设和成见,而是通过自己的双眼、双耳和双脚触碰丛林世界。

人类有别于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在珍看来,是精密的语言,是信息的代际传递,是从成功与失败中所获得的知识。无论是中国文化中“慎终追远”的主线,还是西方神话中造物与反叛、爱与救赎的故事,无一不在使用语言文字,让我们得以了解、亲近遥不可及的久远文明。即便是视听感官有损的人类,也仍然能通过盲文、手语来进行阅读和交流。如果要问什么是爱,帮助我们的同类共同记住和平与创造的美好,可能是最大的爱与被爱的能力。

在影片的最后,珍深情地说道:“正因为我们可以提出疑问,我们是谁,我们为何而活,我们才更有义务保护地球上的其他物种,让它们避免因为我们的轻率与莽撞失去栖身之地。”既然我们曾经有“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的和谐,未来,何不也保留着一片内心与自然的纯净之地呢?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