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金融组织批量接入征信系统,如何解读其中深意?

湾区金融庞成,实习生姚佩仪 2023-12-16 15:43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庞成  实习生姚佩仪  广州报道

日前,广州市地方金融组织批量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启动仪式在广州举行,广州成为全国首个地方金融组织批量接入人行征信系统的试点城市。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从我国征信系统整体看,目前我国遵循“政府+市场”双轮驱动的征信体系建设模式,已形成人行征信系统与市场化征信机构协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但地方金融组织批量接入人行征信系统工作尚未全面覆盖。

在金融机构观察人士看来,地方金融组织批量接入人行征信系统,扩充了征信系统的覆盖范围,有助于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对于企业而言,地方金融组织批量接入征信系统后,能够充分了解借款人的征信、奖惩以及经营状况等信息,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提高产业融资效率。

扩大征信覆盖范围,疏通企业融资堵点

健全的征信系统对于增加征信有效供给、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

但长期以来,地方金融组织未能实现批量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我国征信体系内存在着共享机制不健全等“数据孤岛”问题,增加了地方金融组织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制约了其经营规模的扩大。

其中,信息不对称是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征信查询流程相对复杂、贷款审批流程较繁琐、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缺乏了解和信任等问题,制约着中小微企业融资规模的扩大。

地方金融组织为何不及早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业内人士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地方金融组织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而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成本较高,涵盖了一次性的硬件投入和长期的维护等费用。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企业征信若出现小贷公司的借款记录,便可能会影响其在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申请,形成了“征信歧视”的闭环。

广州此时推动地方金融组织批量接入人行征信系统,背后有何深意?

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不断推进征信系统建设,持续完善多层次征信体系,已经有了承载金融组织批量接入系统的能力基础。截至今年10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已接入法人机构6189家,收录11.64亿自然人信息、1.3亿户企业和其他组织信息。个人信用报告日均查询1560万笔,企业信用报告日均查询54万笔。

针对地方金融组织接入征信系统存在的困难,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选取广州作为全国首个地方金融组织批量接入人行征信系统的试点城市,通过对广州地方金融组织接入征信系统提供包括接入辅导和技术支持等服务,帮助地方金融组织“多策略、多层次、低成本”接入征信系统。

据了解,截至今年10月末,广州市已有19家地方金融组织接入了人行征信系统,包括13家小贷公司、2家融资租赁公司、2家融资担保公司、1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1家典当行。预计到今年底,广州市将有29家地方金融组织接入人行征信系统。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广东不断加强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以信用数据为支撑,解决融资贷款痛点,推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2019年8月,广东成为继北京之后首批在全国银行业电子渠道推出企业征信查询服务的省份之一,有效提升企业征信查询服务水平。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持续赋能征信覆盖程度扩大。为进一步用好企业信用,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和地方经济发展。自2021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提出以区块链技术建设“珠三角征信链”,依托“粤信融”征信平台,建立起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据了解,“粤信融”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了企业信用评价和评分体系,能够对企业进行“画像”,帮助识别企业经营和信用情况,促进企业依靠良好的“信用记录”获取信贷资金。据了解,截至9月末,“粤信融”平台广州地区注册中小微企业约23.46万家,上线235款信贷产品,累计撮合融资35.36万笔,放款金额1427.86亿元。

推动“信用+”服务实体经济

为落实广东省委“1310”具体部署,发挥信用建设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支撑作用,推进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广东多地持续制定针对性政策,推出“信用+”服务,挖掘信用数据价值,发挥信用创新应用优势,促进产业集聚,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广州市黄埔区不断推进信用体系创新,为企业建设发展降低时间成本、减少审批环节。据了解,广州开发区在建产业项目数量多、体量大,企业发展建设资金需求旺盛。今年3月,广州市黄埔区发布《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信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针对公共信用评价等级A级企业、A级纳税人、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等诚信企业,推出政务类和市场类相关15条激励政策,帮助降低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本。 

此外,早在2018年,黄埔区在全国首个出台《信任筹建工作方案》,通过“信用筹建”方式帮助产业迅速落地。其中,华星广州t9项目作为全国首条高端专业显示高世代产线,项目总投资35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近300亿元,通过黄埔区全流程“信任筹建”管理,从签约到动工仅用了21天,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了18个月,有效加速产业建设。

2021年4月,黄埔区获批广东省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通过统筹“信用园区”建设工作,黄埔区打造出“信用+停车”、“信用+租赁”、“信用+市场”等10个信用应用场景,累计开展信用主题对接活动50余场,覆盖了超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与此同时,在南沙,广州南沙区发改局(信用办)以信用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率先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东医谷南沙园区创建生物医药信用园区,集合人才、信用、资本、技术、信息等多种要素,采取多种信用激励手段,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7月,惠州市印发了《惠州市守信激励服务实体经济十条措施(试行)》,建起“信用+”应用模式。此外,惠州率先推广“惠信码”服务,建立起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修订印发《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2022版)》,对全市100多万个经营主体开展信用风险全覆盖评价,成为广东省首批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典型案例之一。

作为全国创业密度最大、中小微企业最活跃的城市,深圳市前海合作区积极打造地方征信平台。深圳地方征信平台于2022年初正式运行,截至2023年4月,平台已归集覆盖深圳市400余万家商事主体信用数据10.7亿条,服务企业超13万家,助力企业获得融资超1006亿元,其中87%投放给小微企业。

广东通过精准施策,打造“信用+”服务,不断打造信用建设服务实体产业矩阵。如今,广州地方金融组织批量接入征信系统,广州探索出利用信用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的可行路径,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作者:庞成,实习生姚佩仪 编辑:李振)

庞成

记者

湾区金融新闻部记者,常驻广州。欢迎联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