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嘉宾围绕“医药创新:挑战与机遇共存”这一话题,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实习生闫硕 横琴报道
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新兴行业之一。当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现象,叠加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健康消费的升级,广泛增长的市场需求正不断地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带来变革。
12月14日,作为横琴世界湾区论坛分论坛之一,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和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横琴世界湾区论坛生物医药主题论坛暨2023年21世纪大健康产业峰会”成功举办。
大会邀请监管机构、行业专家、产业领袖、投资机构等各方代表,围绕“健康中国高质量发展 打造世界湾区生态新格局”主题,深度聚焦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大变局、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药企生存与发展、“健康湾区”建设等议题,共探未来。
论坛上,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湾区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主任刘斌,欧洲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院长陈有海,丽珠单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振湘,希格生科CEO张海生等嘉宾,围绕“医药创新:挑战与机遇共存”这一话题,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创新是生物医药发展的重要路径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医药创新又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焦点。创新药的发展是医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
陈有海认为,不管是大湾区,还是美国,生物医药的发展唯一重要路径就是创新。创新的本质要创造新价值、新财富,背后要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和企业家。创新要想成功,产品首先要有商业价值,另外还要符合经济规律。在考虑理论创新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产品能不能变成药品,最后服务于人群。
从企业的角度,胡振湘认为,创新不是一个口号,要想做到创新,就要有创新的生态,有创新的土壤。从企业的层面首先要立足于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开展创新,要有相关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同时还要加强与科学家、研发机构以及药企等多方面的合作。从社会的层面,国家政策从研发、审评、生产到支付,对创新药都有大力支持,同时国家也非常重视基础研究,整体大环境对创新都是非常利好的。
事实上,创新药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科学研究、临床试验、监管审批等多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周期性发展等问题。
那么,如何看待创新药发展产业周期性的问题?
刘斌认为,产业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要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创新,并强调多学科视野的重要性,认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医疗器械,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
张海生则认为,创新药本身没有周期,这是一个人的生命的终结问题,人都是要生老病死,对健康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但是,创新药的发展又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其实也是行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过程,一个行业不可能一直繁荣,肯定要经历周期性的下降。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本身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是跨越周期、跨越寒冬的重要手段。如果企业能穿越这个周期,活过寒冬,未来的发展是很好的。
用制度创新推动可持续创新
日前,2023年医保调整目录结果正式出炉,本次共有126个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随着规则不断优化,政策继续向罕见病药和创新药倾斜。创新药纳入医保的降幅相对较温和,谈判成功率也比整体水平高。论坛上,与会嘉宾就创新药发展中的支付问题进行了探讨。
胡振湘认为,创新药的投入很大,如果没有相关回报,想做到可持续的创新就比较艰难。她认为国家医保支付有它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国家医保推出几个大的举措,并就如何从源头支持这个体系,提出了很长的战略和具体路径。
“我印象最深就是要根据药品的全生命周期,分阶段地进行价格支付的管理。”胡振湘举例道,这些探索实打实地为创新药企鼓了一把劲。
陈有海认为,药品是商品,要遵循经济规律,但是如果创新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去管,目前在中国肯定不行。实际上,早期的药品研发技术,美国政府是有扶持计划的,欧洲也有。新药研发是需要经济支撑的,如果企业只亏钱是不会做的。所以国家要加大对创新药企业的扶持,并不断创新扶持政策。
政策的不断优化赋能了支付创新,助推创新药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创新药、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制度创新。
刘斌表示,器械大湾区分中心始终坚持主动服务模式,在国家药监局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对重点品种实行“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推动审评审批与医药创新同频共振。创新产品在这种模式下会大幅缩短上市的时间,生产企业也能少走弯路。未来,分中心作为国家药监局在大湾区的前哨站和试验田,将继续充分发挥作用,服务支持更多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市。
张海生表示,制药公司跟普通公司不一样,制药公司不能只挣钱,还要考虑到社会责任,所以如何做到通过支付创新或者制度创新对创新药形成保护,与让老百姓用到最便宜的药物之间取得平衡,这是很重要的。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