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增强信心和底气,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12-19 05:00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从外部看,世界变乱交织,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从国内看,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与部分产能过剩等问题,受房地产、地方债务对投资和预期的影响,民间投资仍待提振,社会预期偏弱,市场信心不足。这种社会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际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对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担忧的影响,并不是对经济基本面的客观反映。

一些机构预测我国今年经济增长在5.2%左右,预计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1/3。同时联合国贸发会预计今年全球货物贸易降幅为8%,而我国前11个月进出口额同比基本持平。国内物价基本保持稳定,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降到5.2%左右。但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下行冲击部分行业及市场预期,再加上部分结构性失业与收入变化,市场难免出现一些忧虑和犹疑的声音,而忽略了具有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

我国目前经济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我国的市场基础和发展空间仍然能够支撑经济长期向好。我国既有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能通过消费升级支撑产业升级,也有近10亿人口中低收入群体在继续释放传统需求,有助于消化传统的投资和产能。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带来的效率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改善分配以及高储蓄率之下需求的不断释放,将会形成需求与供给的良性循环,有效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成长性。

目前,市场一些声音对“大刺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但当前宏观经济更需要的是稳健措施。期待“大刺激”的观点其实是希望在“资产市场”解套,而不是关心宏观经济健康与可持续增长。现在,既要避免短期大起大落,更要为长期可持续发展而打好基础。事实上,为了给明年经济恢复持续提供支撑,中国对宏观经济政策做了系统性布局,足以有力推动经济恢复向好;同时,通过深化改革与开放持续创造新的动力与增量。

我国经济最大底气是正在全面加速形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过去几年,中国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尤其是在大数据与算力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规模投资。在过去一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形成了产业新优势,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技术加快突破。研究历史可以发现,那些无法越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往往衰落于无法实现制造业升级并形成系统性的全球优势,而中国正在健全的工业体系上加速创新,实现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

当经济暂时遇到一些困难时,我们要看到成绩,看到光明。宏观经济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领域,并不能以盲人摸象的方式解释全部,而互联网上一些夸大其词的片面言语可能会渲染悲观气氛。然而经济发展往往以信心为驱动力,需要企业家精神,需要消费者积极预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言论蔓延可能会影响到投资和消费,这是我们需要集体警惕和防范的。因此,当前仍需要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切实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