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积极财政政策释放效能,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胡光旗
2023-12-20 16:50

本报评论员 胡光旗

为强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力度,中央财政在今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日前,财政部已下达第一批资金预算2379亿元。12月17日至18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指出,要进一步用好各类资金加强项目建设,更好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目前,各部委已开始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财政政策如何加码发力,成为预判明年一季度经济走势以及支撑微观主体信心回稳的重要“指向标”。

本次增发国债资金如何实现效率运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从资金使用方面来看,据财政部表示,1万亿元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在本次下达2379亿元之后,今年尚有2621亿元资金未安排使用,预计不久之后财政部即将下达第二批资金预算。从资金投向来看,增发的国债资金主要精准聚焦于灾后重建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积极财政政策是未来实现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重目标的重要抓手。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是天然的结构性政策,能够对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精准支撑”。同时,财政政策中的纵向转移支付,是缩小区域财力差距,均衡区域间财政实力,实现财政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在逆周期调节中“自动稳定器”效应与“乘数效应”,是应对有效需求不足,疏通国内大循环堵点并激发国内大循环内生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举措。

经过一年时间的调整、巩固、充实和提升,需求不足和预期转弱的问题正在逐步缓解,微观主体的预期和信心恢复仍将呈现波浪式上升和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而这种非线性的恢复过程,又存在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会着重体现在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修复过程迟缓与两部门需求不足两个方面。此时,积极财政政策能够通过政府适度举债,将沉淀在两部门中的潜在需求释放出来,且不会造成所谓的“挤出效应”。因此,明年经济的运行,需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

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导向在于支出端,支出端的重点在于项目投资。相对于收入端政策,支出端见效快,通过拉动项目投资直接发挥乘数效应作用于总需求,可以实现提振内需与实现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双重目的。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是项目开工的重点阶段,对形成投资“开门红”至关重要。尽管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要适度平滑信贷脉冲,但商业银行信贷的季节效应仍存,结合明年一季度银行体系的信贷放量,财政与货币协同增效有望先在投资端达成。

除国债资金之外,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的使用同样成为市场的重点关注,其关键在于有效投资。有效投资与传统的基建投资不同,有效投资既有传统投资的特征,但也更强调高质量发展导向,精准聚焦于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有效供给的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中心或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能源水利、防灾减灾、节能降碳、城市更新等领域,兼具收益性、公益性和提升性的优质项目,有望优先得到财政资金扶持。

不过,财政要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充分利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滞留层级,强化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督查力度,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能。

总体来看,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发力点或将聚焦支出端,尤其是国计民生重点领域,以有效投资为抓手,发挥结构性作用与乘数效应,兼顾有效需求改善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财政、货币和产业三大政策之间的协同力度还会增强,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进一步增强广义财政力度。明年中央财政仍有空间适度提升杠杆率,企业和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将加速修复,微观主体预期也将继续好转。

(作者:胡光旗 编辑:洪晓文)

胡光旗

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

主要关注宏观经济、利率走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欢迎交流。微信号:hgq1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