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联手华为,斯特兰蒂斯入股零跑,大众入局小鹏,小米加入群聊……一系列行业大事件,让新能源车这个跌了两年的赛道重拾一定关注度。
如果从2021年11月高点算起,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已经持续回调2年左右,跌幅达55.12%(数据来源:Wind,2021.11.1-2023.11.27),市场迫切地想知道,当电动化不再那么“蓝海”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走向何方?头部车企的这些“大动作”意味着什么?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最直接的问题是,这个行业还值得投吗?
01
产业重构是否正在发生?
需求暴增➡原料涨价➡大幅扩产➡需求放缓➡产能过剩➡企业内卷➡估值下杀
新能源车行业也未能脱离这样残酷的周期规律。中国新能源车销量从2020年的136.7万辆,猛增至2021年的352.1万辆,再到2022年的688.7万辆;渗透率从2020年的5.2%,增至2022年的25.6%。 爆发式的增长催生了过去壮丽的新能源车行情。(数据来源:中汽协)
但随后需求增速的放缓也诱发了过去两年的深跌。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28万辆,同比增长38%,渗透率超过30%。仍在增长,但行业增速最高阶段已过。
不过,在上述周期之后,似乎还有一个阶段在前方等待。那就是产业重构。
杨锐文以2014-2016年的智能手机行业来类比当前新能源车产业所处的阶段。那三年时间是智能手机渗透率见顶,行业估值大幅下杀的阶段。但是,经过2-3年的产业重构,智能手机行业又诞生了多只十倍股。
再来看新能源车产业,杀估值已然发生,产能淘汰窗口开启,有新势力品牌宣布破产,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开始整合与合作。产能出清和产业重构,是否正在发生?
02
智能化是产业重构的关键吗?
杨锐文认为,一旦新能源车产业重构完成,依旧会有数倍的机会诞生,而未来的机会可能更多来自于智能化。新能源车板块的估值泥沙俱下,这带来很多错杀的机会,市场低估了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以及部分公司的竞争壁垒。
从车企的最新动向来看, “智能化”似乎是当前兵家必争之地。近期,华为官宣了和长安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的合作,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表示,华为与长安深化合作,还会与更多战略伙伴车企一起携手合作,共同抓住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机遇,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崛起的梦想。
延伸来看,今年以来,一场属于新能源车企的进阶赛已然打响,大有一副“如果跟不上产业节奏就将面临被淘汰风险”的态势。
举个例子,9月12日发布的问界新M7车型,搭载了HUAWEIADS2.0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率先实现了不依赖于高精地图的高速、城区高阶智能驾驶;同月21日,华为发布盘古汽车大模型,覆盖汽车设计、生产、营销、研发等业务场景,AI将赋能行业提升效率,推动汽车智能化加速。
华为以外,长安汽车曾发布消息表示,到2027年,长安汽车将在新汽车科技产业链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用于新能源及智能化产业发展,其中研发投入将超过900亿元;长城汽车打造了名为“森林生态”的体系,核心就是要全面布局智能化等相关技术产业。
与此同时,今年7月、10月,海外传统车企大众、Stellantis先后入股国内造车新势力小鹏、零跑,以注资的方式换智能化技术,意通过小鹏、零跑的电动化、智能化技术,来实现自己在全球范围内的产品转型和布局。
海外车企巨头入股国内车企,背后的意义比较重大,景顺长城基金经理曾英捷认为这不单单是获得股权这么简单,而是在接下来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中国车企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偏智能化或者电动化技术领域,可能开始占据主导权。
他表示,在制造业当中,技术研发和成本管控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核心竞争力,参考汽车电动化的路线演进,假如中国车企在技术研发开始赶超外资车企,叠加中国低成本制造红利,这将助推中国汽车产业链,不仅仅是整车,而是包括整车、零部件在内的整个汽车链条走向全球。
总的来说,智能化为新能源车提供了新思路,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卷入了这一场竞赛,打破了既有的供应链体系,也有望让产业链进入重塑阶段,带来全新的投资机会。
03
静待智能化奇点,
如果到来有望复制三年电动化的大浪潮
汽车的智能化仿佛成为了投资者的救命稻草,但是在消费者看来,目前的智能化似乎并没有给他们带来“非他不可”的体验。
曾英捷认为,现阶段真正算得上智能化的车其实并不多,汽车智能化更需要等待一个奇点,就是当消费者体验过智能车后,再也回不去非智能车的时代,也就是说消费者体验了智能车的乐趣后,会发现非智能车的驾驶体验非常不便利。
从现实条件来看,中国在汽车智能化方面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包括我们的汽车销量占全球销量三分之一,所采集的数据可以用于智能驾驶能力的训练、测试;硬件方面的摄像头、雷达产业链的完善以及软件方面的工程师红利等。
在此基础上,虽然汽车智能化面临着一些质疑和挑战,但随着算法迭代和系统降本,智能驾驶供给端有望加速优化,结合政策扶持下使用场景的扩展,如果有爆款产品的出现,消费者对高阶智能驾驶的认知有望快速提升,从而推动智能汽车进入大规模放量阶段。
回顾历史,汽车发生类似奇点是3年之前的电动化,当时大家看电动车的时候,第一时间想起来的就是续航短,充电久,起火不安全等相对偏负面的影响,但是,当以特斯拉、比亚迪、国内新势力的新能源车型不断推出市场,消费者体验却逐渐发现电动车开起来这么简单,使用起来这么方便,新能源车份额大幅提升,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30%+,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数据来源:Wind)
因此,尽管当前真正算得上智能化的车其实并不多,但是假如智能化的奇点来临,有望复制三年电动化的大浪潮,整个板块都会迎来智能化的贝塔。而曾英捷认为,这个奇点或将很快来临。
展望未来,从大趋势来说,曾英捷比较乐观,他认为在整个产业链链条中,我国的企业拥有自主可控研发能力,对中国汽车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行业在经历了政策、补贴驱动阶段后,市场驱动、稳定成长趋势已经明确,如前文所述,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销售数据总体表现亮眼。同时,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大国的背景下,叠加国内车企竞争优势明显,出海有望成为新能源车企拓展新增长点的重要方向;竞争格局方面,渗透率逻辑在逐渐向市占率逻辑演绎,行业市占率或持续向头部厂商集中,具有新技术新产品、成本和产品创新持续领先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小景说
在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带来了大量投资机会,而在智能化时代的下半场,预计也将不断涌现一些优秀的公司,但“棋到中盘”,每颗落子都将带来市场格局的变化,一招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注:全文提及个股仅供举例说明,不代表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上述观点是基于目前市场情况分析得出,具有时效性,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
(作者:景顺长城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