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流量之城”广州:“强枢纽”提升城市能级,“枢纽流量”变“经济增量”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吴佳楠 实习生李晓宛 广州报道
交通枢纽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也是衡量一个城市能级的重要指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强大的交通枢纽功能一直是广州特有的“自带”基因。
从号称广州东部枢纽中心的新塘站启动运营,到作为亚洲最大TOD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的广州白云站正式开通,再到广河高铁白云机场T3至江村西段工程的开工……近期,广州各大交通枢纽站点动作频频,一幅广州“强枢纽”的蓝图徐徐展开。
受访专家认为,这些重大枢纽设施的集中开通、开工,便捷联通大湾区、高效连接全世界,正是广州释放更强枢纽效应、进一步巩固国际交通综合枢纽优势、带动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举措。
今年7月召开的中共广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指出,要持续强化中心城市门户枢纽功能,提升国际航空航运枢纽能级,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和轨道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这为广州锚定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高标准建设现代化交通网络指明了方向。
当前,广州正以“多点到发、多站布局”的铁路枢纽布局,引导各类要素流动汇聚,拉开城市发展格局,同时加强国际航空航运枢纽建设,构筑融入世界的“通道”,推动“枢纽流量”逐步转化为“经济增量”。
拉开城市发展空间“骨架”
纵横捭阖的交通网络,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也是城市战略规划的基础。
广州提出,要优化城市发展战略空间格局,推动城市老中轴、新中轴、活力创新轴融合互动,实现老城区“历史文化核”、东部中心“现代活力核”、南沙“未来发展核”联动发展。
要布局如此“三轴”“三核”“三脉”的城市格局,发挥交通枢纽“多点到发、多站布局”的作用是关键。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王国文认为,快速的交通廊道能将广州发展的“轴带”打通,广州城市体量会随着轴线的延伸不断拓展,随之带来城市整体空间格局的明显变化。
当前,广州正发挥交通枢纽作为“四梁八柱”的功能,拉开城市发展空间“骨架”。
广州以北,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综合枢纽之一——广州白云站于1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这是广州首个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理念打造的特大型枢纽工程。除了引入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广湛高铁等线路,未来广州白云站也将与升级后的广州站、广州东站共同构建“三站一体”紧密联动的中心城区组合枢纽,实现大湾区内主要城市间中心城区1小时互通。
对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大湾区实现融合发展需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化协同,白云站作为广州轨道交通升级的载体,体现了广州经济发展升级、交通枢纽能级提升的迫切需要,同时也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广泛空间。
“广州白云站的建成形成了全新的、效率高的枢纽,对人流、物流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王国文则认为,交通枢纽的建成实际上带来了低交易成本效应,能降低物流的时间和成本,进而形成洼地效应,以此带动关联产业集聚。
正是瞄准了白云站承担广州80%普速列车释放的海量红利,白云区正结合周边服装、皮具、化妆品的产业优势,谋划建设一个广州时尚之都,打造面向国际的时尚总部基地、潮流发布中心、消费体验中心、产业交流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
广州以东,号称广州“东部枢纽”中心的新塘站于9月正式开通。新塘站正是广州城市发展“东进”策略的重要节点,其覆盖了地铁、城际、高铁多个层级的轨道交通线路,对协同莞穗、联动广深具有重要意义。
受访专家认为,由黄埔、增城组成的东部中心作为广州“东进”战略的重要承载地,恰恰需要有联通彼此的战略通道和枢纽节点,以推动东部中心经济纵深发展。可以想象的是,随着广汕高铁的全线通车,未来经由增城的轨道线路,不仅能链接大湾区各城市,还将立足“黄金内湾”的智能制造引擎,链接科创“双廊”,打造粤港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
广州以南,南沙枢纽区块的南部位置,作为广州“五主四辅”铁路客运辅助枢纽之一的南沙站正规划建设,这将是实现1小时有效通达湾区主要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枢纽的崛起为南沙发展带来强劲“东风”,庞大的人才流、资金流、创新流从枢纽涌入,促使南沙驶入发展“快车道”。目前以南沙枢纽为中心,南沙的重要区块规划布局逐渐清晰,例如在南沙枢纽区块西面,生物谷已集聚一批生物医药企业,数字谷、健康谷两大新兴产业带也在加快规划建设。
可见,广州正依托交通枢纽布局优势,提升交通枢纽能级,引导各类要素流动汇聚,辐射拉动枢纽站周边的经济,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对此,王国文表示,广州的交通“骨架”一旦打开,城市体量会进一步增大,再通过城市“极化效应”形成产业集合化,向外辐射形成梯度产业转移效应,以此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的作用。
将“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今年以来,广州密集举办系列国际峰会,企业大咖和国际政要频繁到访。事实上,这座“千年商都”能多次站在全球舞台的聚光灯下,与广州锚定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定位,提升交通枢纽能级不无关系。
作为全国三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广州白云机场是大湾区第一大客运机场,可通达全球220多个通航点、40多个国家和地区,12小时航程可覆盖全球主要城市。早在今年10月,白云机场就成为国内首家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的枢纽机场。
不过,王国文认为,广州打造更开放的综合性门户城市,在航空枢纽能级提升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2022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在航空方面,2022年白云机场货邮吞吐量188.4万吨,仅占香港机场的45%,国际旅客占比25%,对比上海则是51%,且81%的客源集中在广佛,仍需要提升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链接能力。
“白云机场锚定全球航空枢纽定位,已经是中国国内三大航空枢纽之一,但可以看到的是,目前机场在全球航空航线的覆盖密度远远不够,与亚特兰大机场、法兰克福机场等全球知名枢纽机场相比,在人流与货流的量级上仍有发展空间。”王国文说。
王国文进一步解释,航空机场拥有货运跑道功能,航空物流能带来高附加值产品,广州机场可以通过航运物流带动整体产业结构优化。“正如达拉斯能成为美国芯片主要生产基地,实际上就是依托达拉斯-沃思堡国际机场的空中廊道功能,进行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王国文说。
放眼全球航空市场,全球航运的货物价值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3%,航空运输正成为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优势通道。因此,对于着力建设国际航空枢纽、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广州来说,高质量航空货运体系的建设更加需要提前主动谋划。
如今,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在加速推进,按照设计,三期扩建工程完工后,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货邮吞吐能力将分别达到1.2亿人次、380万吨,终端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4亿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600万吨,客货吞吐规模将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这将为广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辐射能力增添新动能。
作为一座因海而兴的千年商都,港口同样是广州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和独特优势。广州提出要建设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枢纽,这就需要港口枢纽能级跃升,孕育出枢纽经济增长点,将“枢纽流量”加速转化为“经济增量”。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目前,广州南沙港构建了“海路-铁路-公路”多式联运的立体贸易物流网络,开通外贸航线150多条,覆盖欧美、日韩和东盟国家,为广州成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首批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南沙港已成为广州供应链延伸的重要一环,对于产业补链强链发挥重要作用。”王国文表示,广州港南沙港区拥有全国最大的临港冷链物流仓库,将拉动肉类、生鲜水果等一批新的产业在港口周边集聚,加上多式联运技能加持,货物能快速分拨中转,对于广州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的辐射力、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佳楠 编辑:喻淑琴)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