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张军扩:2024年稳经济促发展政策将会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系统部署了2024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运行状况?预计2024年经济形势如何?如何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需要深化哪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
张军扩。资料图
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
《21世纪》: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张军扩:2023年以来,随着疫情平稳转段和中央各项稳经济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整体呈现恢复回升的态势。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环比来看,二季度比一季度增长0.5%,三季度比二季度增长1.3%,呈现逐季回升态势。从10月、11月数据来看,企稳回升的态势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实现2023年全年5%左右的预期目标基本没有问题。
在充分看到经济整体恢复向好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经济恢复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靠,态势也不够稳定,行业、企业、区域之间的恢复不平衡,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不佳、预期不稳、信心不强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特别是外需增长疲弱、房地产回升乏力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对经济增速的回升形成较大制约,稳经济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21世纪》:预计2024年中国经济表现会如何?
张军扩:结合2023年经济表现,以2024年发展面临的条件,我认为2024年经济增长的可能区间在4%~5%之间,搞得好的话,可能达到5%左右,与2023年增速差不多。尽管如此,由于基数不同,2022年是3%,2023年是5%以上,如果2024年能够达到或接近5%的话,实际增长会是远远高于2023年的。
2024年制约经济增长的最大压力,还是需求不足问题。现在来看,需求不足问题在短期内甚至2024年较长时期,都很难有效缓解。比如投资需求方面,2023年前11个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仅为2.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6.3%,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8%,而房地产投资下降9.4%,可见投资增速的下降,问题主要出在房地产投资上。但房地产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市场需求的回升、前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基本化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在新的模式形成之前,市场很难真正回升。
再比如消费方面,尽管2023年前11个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达到7.2%,但2022年同期增速为下降0.1%,两年平均增速仅为3.6%左右。消费需求是收入和信心的函数,而这两者的提高又有赖于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好转。因此,消费需求的恢复,也需要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出口方面,根据最近一个时期各方面的分析预测,2024年影响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因素有利有弊、比较复杂,综合来看,与2023年相比会有所好转,但难有大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2024年要实现接近或达到5%的增长,也是不易的,也是需要努力争取的。
稳预期需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对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何具体建议?
张军扩:巩固经济回升势头要继续抓住稳预期强信心这个“牛鼻子”。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受疫情反反复复、多轮不断的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动静交替,不仅增长速度跌宕起伏,而且新旧结构矛盾凸显,市场预期与信心受挫。加之国际环境风险挑战增多,地缘政治扰动,全球供应链重组,世界经济普遍低迷,都对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稳定恢复形成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很容易陷入需求不足、回升乏力、信心转弱的恶性循环。
打破这种循环的关键,就是稳定预期、恢复信心。只要市场主体预期趋稳,信心增强,那么不论是促消费、扩投资,还是调结构、控风险,都会有比较好的基础,能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就会取得纲举目张的效果。
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场信心的稳定和持续恢复,既非某方面单独措施能够见效,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久久为功。需要重点关注三方面:
一是要持续优化和加强宏观调控,着力扩大市场需求。短期来讲,这是提振信心最为实际的举措。市场需求上不去,企业订单和效益上不去,预期和信心就很难真正有效改善。从各方面对2024年增长环境的分析来看,不论是内需还是外需,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将会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各项扩大内外需求、支持经济恢复政策的力度还不能放松。要在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进一步增强支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
二是要按照“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的方针,切实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切实稳定民营企业预期,提升民营企业信心。稳预期提信心的重点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预期信心问题,不仅是影响当前经济稳定回升的一个关键变量,更是关乎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重大问题。2023年7月,《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下一步,一方面要把文件提出的各项要求真正落实,要抓紧细化具体措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让企业见到实效;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民营企业发展并不需要太多的特殊支持或者特殊的优惠政策,而是需要真正的公平对待,真正实现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环境,真正做到政策的稳定、透明、可预期。
三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开放取得更多更大突破性进展。扩大开放,既是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增强发展动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影响市场主体信心最大和最根本的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推进的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时,要看到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市场主体的期待相比,一些重要的改革,比如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资源的均衡配置,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等,还需要加快推进并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
《21世纪》:中央财政在四季度增发万亿国债,这是扩内需的重要举措。如何看待这项部署?
张军扩:当前情况下万亿国债增发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增发国债对于满足新形势下“三大工程”投资等需求,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以及应对地方债务风险、改善民生、促进消费等,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全口径国家债务水平并不算高,特别是中央政府债务水平相对较低,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财政政策空间,进一步加大稳经济促发展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
加快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哪?
张军扩:我认为促进要素双向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指出,要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随着城乡人口的流动,现在农村宅基地存在大量空置闲置的现象。据了解,目前农村宅基地空置面积达到20%~30%。应该看到,乡村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场所,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场所,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乡村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将会进一步多元,功能也会进一步丰富。相关的制度设计,要为这种变化提供支撑。进一步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特别是扩大宅基地流转和交易范围,不仅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的需要,也是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要素双向流动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使得美丽乡村建设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更好改善乡村的公共设施,更有效地解决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问题。
(作者:李金萍,周潇枭 编辑:陈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