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平安解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媛 深圳报道
2023-12-29 05:00

近期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金融强国”建设,立足实际切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发现,众多金融机构都在聚焦“五篇大文章”,探索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路径。

作为我国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平安”)提供了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平安解法。

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平安累计投入逾8.27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覆盖能源、交通、水利等国家重大项目及“国之大器”,护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养老金融:发力居家养老,打造康养生态圈

据国家卫健委的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在我国“9073”养老格局下,九成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

记者了解到,为让国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中国平安发挥“金融+医疗”综合性平台能力,通过居家养老、三支柱养老体系、金融产品适老化改造等,打造多维一体的康养生态圈,写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

目前,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模式的重要探索方向之一。例如,在平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下,以三位一体的管家服务为核心,能通过十大维度测评以及与老人的沟通对接,更深入地了解其需求,并针对实际需求匹配服务。

记者拆解发现,平安“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包括:一是“三位一体的养老管家”,即智能管家、生活管家及医生管家;二是整合“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十大场景养老服务;三是“1套监督体系”:通过服务商品管理、订单履约管理、过程标准管理、结果管理、风险管理,监督服务质量,监督服务过程。

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超7万人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54个城市中超50%投保人已激活居家服务权益。“未来,平安将在已构建的十大场景服务基础上,聚焦核心场景服务升级;以标准及联盟共建、服务整合及质量监督等作为策略倾向,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改善民生贡献平安力量。”平安人寿董事长特别助理兼居家养老事业部总经理李斗曾向记者表示。

在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同时,平安还通过参与“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来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第一支柱上,平安积极参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方面,平安全面参与受托管理、投资管理、账户管理,管理资产超万亿;第三支柱上,平安在税收优惠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和非税收优惠的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上齐发力。

普惠金融: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提升服务覆盖面

记者了解到,为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中国平安深化综合金融模式,通过“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解决方案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平安开始瞄准了综合金融模式。在此后30余年中,综合金融战略一直贯穿平安的发展。“对客户来说,能够将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租赁等多种账户整合,满足包括买车、买房、买保险、投资、储蓄、信用卡、医疗、健康、养老等需求,提供最便捷、最省钱、最省心的服务,更是扎实推进普惠金融的有力举措。”中国平安认为。

在综合金融战略之下,中国平安各个业务板块都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打造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面向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贫困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平安人寿推出了适配的产品及服务,打造多层次、精细化的重疾保障产品体系,并持续推出医疗、意外、终寿等非重疾保障产品。例如,中国平安为“新市民”量身定制了高性价比、低门槛的保险产品“心安·务工意外险”,54万外卖骑手成为受益者。

此外,平安银行落实“真普惠、真小微、真信用”的理念,截至2023年9月末,累计向105.4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其中85%的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下。得益于与小微企业的长期接触,平安孵化的陆金所控股,成为小微服务的主力。

同时,中国平安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投身乡村振兴产业帮扶,累计提供扶贫及产业振兴帮扶资金1032亿元,培育致富带头人8万余人,发放乡村振兴卡17万张。

数字+科技金融: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实体经济

而在科技金融方面,中国平安的“解法”是在自主科技研发上投入大量的资源、人力、物力,锻造全球领先的基础科技,赋能N个综合金融与医疗健康应用场景。

截至2023年9月末,平安拥有超32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专利申请数累计超过5万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而在数字金融方面,平安集团已经进入到数字化3.0多维认知的阶段——从数字化运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经营三个层面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

一是数字化运营,通过机器、AI加人工辅助实现去中间化、去手工化;二是数字化管理,可整合多用户、多场景,实现管理中的风险识别,催收、承保等判断,每天处理的交易数据达1.5亿,90%以上可实现精准预测;三是数字化经营,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先知、先觉、先行”,过去三年平安集团内部已节约超过200亿以上成本,未来几年综合产能会提高160%以上,人工智能带来的降本增效、效率提升的成果十分显著。

而平安的“数字+科技”金融能力不仅服务于自身、赋能多元业务发展,更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整个数字金融生态。

据介绍,2019年以来,中国平安实施了“星云物联计划”,与合作伙伴联手发射了“平安1号”“平安2号”和最新的“平安3号”卫星。通过深度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消除供应链业务场景中的信息不对称痛点,并在贷后监控预警、贷前审批增信等方面发挥了数据的巨大价值,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易得性。

截至2022年3月底,星云物联计划已在智慧车联、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智慧基建和智慧物流等六大领域落地20多个创新项目,服务客户超12000户,接入物联网终端设备超过1200万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超3700亿元,开辟了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的新路径。

绿色金融:践行“双碳”政策,探索新模式

12月末,环流于云南巧家县西北的金沙江面平静且宽广,随着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在这里全面投产,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水电站……跨越1800多公里、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至此形成。

平安集团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为上述项目提供保险服务。自2016年起,平安产险作为首席承保人,承保了白鹤滩水电站主体工程右岸建筑工程一切险,保额达61.19亿元,承保份额达70%,为水电站主体工程建设提供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保险保障。

在绿色金融方面,中国平安积极响应“双碳”政策,大力推进ESG理念落实和实践,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推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等业务发展。

近年来,银行业将绿色金融视为新的增量方向之一。如平安银行推出了多种绿色金融产品,并持续创新升级产品和服务,为绿色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凭借数字化和物联网优势,其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发挥专业能力,助力清洁能源、转型金融等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据统计,9月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1348.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8%。

此外,平安证券联席主承销国内首单绿色可交换债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2019年绿色可交换公司债券,规模达200亿,其中也有70%以上的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等绿色能源产业的建设。

据介绍,平安集团是较早建立ESG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相关治理结构的机构,近年来更是持续完善ESG治理结构,升级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统筹推进负责任投资、银行与可持续保险。此外,平安集团还从内部职场出发全方位升级绿色金融行动,共有19个职场建筑项目获得了国内外认证,每年碳排放减排量不断下降,仅去年就同比下降20%。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助力打造现代金融及市场体系是金融机构应有之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中国平安提供了自身“解法”。

(作者:曹媛 编辑:孙超逸)

曹媛

21报系深圳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大湾区金融业发展,聚焦深圳。欢迎交流爆料哇!VX:clytie158106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