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工作会议传递2024年经济工作重磅信号 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障主要预期目标实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缴翼飞,林珂莹 北京报道
2023-12-29 19:5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实习生 林珂莹 北京报道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之后,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对2024年相关工作做出安排。

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十四五”中期报告》)也在12月28日正式对外公布,对于“十四五”时期两年多来的主要目标指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等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估,并深入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接下来的主要举措。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梳理目前各项全国工作会议的相关报道,盘点出2024年乃至更长期经济工作的六个重要信号。

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或在5%左右

12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要进一步加强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加强评估和督导。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在12月19日的发布会上表示,随着经济动能持续恢复、各项政策接续推出、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有条件、有能力统筹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圆满完成2023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2024年要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要加强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同时为应对各类风险挑战备足政策工具。

展望2024年,有建议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也有建议设定在4.5%左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建议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因为综合考虑2020年到2023年四年时间,四年平均增速在4.7%左右,2024年定在5%左右要高于前四年平均增速,且更加接近5%-5.5%的经济潜在增速。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随着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加深,新成长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供给结构发生了趋势性反转,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驱动作用日趋增强。同时,一直以来外需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正在逐步转弱,房地产和出口主导模式正转型为居民消费主导模式。这表明我国经济运行的基层逻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进入到一个寻求供需新动态平衡的时期。

而随着“十四五”进度过半,如何做好中期评估和更为长远的经济发展谋划也成为当前重点工作。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将进一步发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导向作用,切实推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有效落地。结合中期评估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研究提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思路。编制实施好年度计划,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年度重点工作。

根据12月28日发布的《“十四五”中期报告》,目前对于“十四五”时期目标和指标的实现情况基本达到预期进度要求,20项主要指标中16项基本符合或快于预期,4项相对滞后。

其中,4项指标提前实现,分别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能源综合生产能力。5项指标快于预期,分别是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森林覆盖率。7项指标基本符合预期,分别是GDP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预期寿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项指标滞后预期,分别是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指出,对进度提前完成、快于预期、基本符合预期的16项指标,要继续巩固扩大既有成效,防止回落或反弹。对滞后于进度的4项指标,要优化调整政策,加大攻坚力度,尽最大努力推动完成规划目标。其中,对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等约束性指标,要进一步完善能耗及碳排放强度管控政策,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加快实施主要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提高治污科学性精准性;对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指标,要统筹0—6岁育幼服务资源配置,加大现有政策落实力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

产业政策注重“新旧动能转换”与“自主创新”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目前的工作重点。不仅是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置为2024年经济工作九大重点任务的第一项,《“十四五”中期报告》也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影响凸显”列于当前面临的首要困难和挑战,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也均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有着专项工作部署。

《“十四五”中期报告》提出,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特别是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制约着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升级发展。未来一段时期,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重大突破,一些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局面难以改变,必须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避免技术和产业被锁定在中低端。

对此,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国资央企需要更加注重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进一步增强加快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危机感紧迫感,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的产业支柱,加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

本次全国工信会议对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优势产业都做出了详细部署。

在新兴产业方面,工信部将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推进北斗规模应用和卫星互联网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安全应急装备等新兴产业,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出台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瞄准人形机器人、量子信息等产业,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

在优势产业方面,工信部将支持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发展,抓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加强光伏行业规范引导和质量监管。促进稀土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高端应用。

在传统产业方面,工信部将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加快钢铁、有色、轻工等重点行业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深化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进开源体系建设。继续办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

黄群慧指出,按产业的生命周期来看,未来产业是指尚在孕育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体量与相对成熟的传统优势产业相比仍显不足,需要重视新旧动能转换期对于国民经济稳定的影响。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冲击下,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产业高级化,简单通过“一刀切”产业政策将传统产业作为低端产业淘汰,会影响我国工业化体系的完备性。

“关于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不同部署也是尊重了‘先立后破’的产业演进逻辑,让新旧动能转换更加平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作为着力重点,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在新领域新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也能够进一步维持我国多年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产业优势,有助于保障当前宏观经济整体稳定。

发挥好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主动力作用

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强化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继续用好增发国债资金,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支持增强内需主动力。

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也提出,加力提效用好2023年增发1万亿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府投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安全能力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精准性有效性。

2023年年初赤字率定为3%,新增地方专项债3.8万亿元。10月下旬,中央财政决定在四季度增发万亿国债,赤字率从3%提高到3.8%,赤字规模从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12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开表示下达了增发国债第一批项目清单。这意味着,增发万亿国债将更多作用于2024年经济。部分市场机构预计,2024年赤字率会略高于3%,地方专项债规模也会略有提高在4万亿元左右。

《“十四五”中期报告》提出,近年来居民消费占比有所下降。居民消费主要与居民可支配收入、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状况、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等相关,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居民收入水平。必须加快完善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并有效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改善收入增长预期,从根本上提振居民消费。

郑栅洁表示,发挥好消费在扩大内需中的主动力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稳定大宗消费,促进服务消费,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释放消费潜力。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为导向,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根本上夯实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

房地产实施好“三大工程”建设

2024年房地产市场会有怎样的变化?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2024年要重点抓好的四大板块工作中,将住房和房地产板块置于首位置,并再次强调了“房住不炒”的定位以及“稳妥处置房企风险”。

日前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谈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仅11月份以来,工、农、中、建、交等五大银行向非国有房企投放开发贷款300多亿元,其中近两周投放了140多亿元。

该负责人表示,要持续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不惜贷,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要切实加强预售资金监管,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完成。

对于明2024年的具体方向,会议指出,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完善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实施好“三大工程”建设,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住房问题,下力气建设好房子,在住房领域创造一个新赛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房地产专委会主任王业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房地产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要实现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这种结构性梗阻。实现房地产“人、房、地、钱”要素联动的新机制,无疑是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基础性制度,是一种房地产产品管理的新模式。

“三大工程”既是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又有利于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消费,稳定宏观经济大盘。2023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全面启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也均延续了对“三大工程”相关工作部署。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城中村改造,解决的是新市民、年轻人、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主要是低成本的、职住平衡的配租型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解决的是户籍无房户、人才群体、工薪阶层的配售型保障需求,解决商品房需求断层的问题;“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解决的是新时期居民对于居住生活安全的配套设施诉求。

针对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对建设好房子的部署,王业强表示,随着住房质量标准的提高,房地产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需要转换发展思维,建设好房子在住房领域创造了一个新赛道。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好房子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包括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都将在建设好房子的要求下,形成住房市场的新需求。在这个政策的作用下,房地产企业也面临重新洗牌,一些技术水平落后的房企将逐渐被淘汰,一些信誉好,有创新能力的房企将成为新赛道主角。

主动把握住能源与粮食安全

主动把握住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是当前社会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要扛牢能源安全首要职责,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抓好能源增产保供,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能力稳步增强。2023年全国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总量近25亿吨,目前全国统调电厂存煤保持2亿吨以上的历史高位,煤炭先进产能有序释放;全年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超过23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超过4.5%;全年新增电力装机约3.3亿千瓦,总装机达到29亿千瓦、同比增长12.9%,全国电力供应总体稳定,经受住了迎峰度夏等重要时段考验。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主任曾鸣表示,“2024年能源领域工作总基调可以用先立后破、提高能效、确保安全三要素概括。当前我国要通过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实现‘双碳’目标,为保证能源安全和经济性,一定要‘先立后破’,提高能源效率,保证可靠供应。”

在粮食安全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粮食生产作进一步部署时要求,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冰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表明粮食安全仍然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重要问题。主要措施在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在耕地保护方面,通过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在农业科技方面,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持续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率。

能耗及碳排放强度管控政策将进一步完善

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逐步形成,我国经济结构也在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中期报告》显示,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至17.5%。重点领域、行业和产品设备节能降碳更新改造加快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1.52亿千瓦,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1.34亿吨。国家节水行动持续实施,全国单位GDP用水量下降7.6%。

不过,《“十四五”中期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的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这两项指标滞后于原有预期。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状况实现根本改变还需要一个过程,能源消费总量仍将保持刚性增长,煤炭在能源保供中还需发挥兜底作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任重道远。必须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对此,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提出,将聚焦落实“双碳”目标任务,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前所长、第四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王仲颖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过去中国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在能源总量方面,目前则转至能源供给的结构方面,解决矛盾的侧重点也从过去的“保障煤炭供应以满足总量供给不足”转变为“大力发展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电力以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在快速发展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同时,还要坚持系统统筹和多元平衡,坚持统筹需求侧响应、分布式与集中式并举、抽水蓄能、煤电机组灵活性运营、水风光互补、绿氢等多种资源的融合发展模式,同时构建高度智能化的电网新形态。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也指出,落实完善相关财税政策,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和完善环境税收政策、政府绿色采购等制度机制。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会议提出,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严控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新增产能,开展工业数字化碳管理试点,深入实施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行动,积极探索新兴固废综合利用市场化途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推广绿色制造。

赛迪研究院节能与环保所所长赵卫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随着扩大内需政策的持续显效,高耗能产业生产逐步回暖,可能对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等造成压力。对此,需要围绕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实施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技术示范工程。同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定期编制发布低碳、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技术、装备、产品目录,遴选一批水平先进、经济性好、推广潜力大、市场亟需的工艺装备技术,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作者:缴翼飞,林珂莹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