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快递“三十而立” ,下一步增长空间何在?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3-12-2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孙燕 上海报道

自1993年中国首家民营快递——申通快递成立以来,民营快递已走过30年历史。

12月28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民营快递30年发展总结与未来趋势展望》(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民营快递大致经历了1990-2005年从零起步模式探索、2006-2015年与电商平台深度合作下加快建设、2016-2021年价格战下竞争格局重构、2022年以来数字化转型这四个阶段。

我国已连续十年蝉联全球快递量第一大国。其中,截至2022年底,我国民营快递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90%。对于民营快递行业接下去的增长空间,与会专家认为一方面在于从生活性服务快递向生产性服务快递转型,另一方面在于数智化发展。

服务制造业

经历了2016年-2017年民营快递企业陆续登陆资本市场、2019年民营快递打响“价格战”、2021年监管部门出手遏制非理性价格战,近年来,快递行业的竞争重点逐渐由价格转向服务体验。

在“快”方面,我国快递业已“卷出天际”。2023年第三季度,快递服务全程时限为54.24小时,同比缩短2.5小时;72小时准时率为83.75%,同比提升3.36个百分点。

在“递”方面,我国民营快递企业龙头也不再单纯做快递。报告指出,即便是局限在电商件的通达系,都开始在大物流行业的多个细分赛道布局,包括快运、航空、跨境、云仓等。

在此背景下,报告认为,摆脱行业瓶颈的最好办法是挖掘新快递业务,比如发展同城快递,以及开辟生鲜冷链快递、药物冷链快递等特殊快递件的运送。以张江为例,上海社科院区县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勋指出,张江生产的基因测序剂、催化剂等离不开药物冷链快递,快递构成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

“我们原来对快递的认知是生活性服务,下一步的未来空间在哪?我觉得在于生产性服务。”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研究首席专家张兆安在现场表示,生产性快递服务应梳理细分行业,逐个方向努力。

近年来,邮政、快递企业进入了食品、家居、汽车、医药、电子信息等制造企业物流环节。报告指出,物流服务贯穿制造业前端的供应网(采购获得)、中间的计划与生产(制造支持)、后端的分销网络与商品后服务(产品销售),有望带来巨量潜在需求。

“随着近年来我国承办的亚运会、大运会、高端国际峰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不断增多,为此类活动服务的专项物流正逐渐成为快递行业的又一新增长点。”报告还指出,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民营快递企业进军会展物流市场将成为提升服务能级和领域的主要突破方向之一。

数智化转型

从30年发展历程来看,民营快递企业一直是快递行业创新的生力军。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所长王微此前介绍,快递行业中标志性的创新事件,都是民营企业率先推出的,比如快递行业第一杆把枪、第一张电子运单、第一套全网络信息化系统,以及智能化分拣系统、配送系统,包括利用大数据算法优化配送线路等。

如今,在民营快递高效寄递的背后,头部民营快递企业已经全部设立了自动分捡系统,实现全天候24小时无差别自动分拣;建立了计算机数据库,将交易过程分解规划,无论哪一方面应用信息都能快速有效获取。

另据报告观察,数字孪生等解决方案及数字化产品可以基本覆盖供应链全链路,部分快递企业的无人机、无人车等智慧应用也走在了行业前列。

“我国快递产业的发展正在经历由小到强、由人工分拣向自动化操作、由粗放管理向数字化阶段转变。”报告认为,信息化、数智化、精细化管理能力差异决定了快递企业的末端资源建设与服务能力。

这也是民营快递企业成本优化的必选项:单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票收入成本的路径已接近极限,而全网数字化、自动化水平提升将是持续“降本增效”的关键,最终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成本管控能力将是快递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作者:孙燕 编辑:卜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