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亮出“拼经济”新打法:发展新质生产力 扩大制度型开放

21世纪经济报道 郑玮 广州报道
2023-12-30 05:00

2023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在广州召开。在2023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会议释放了2024年广东经济工作布局的信号。

面对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等困难和挑战,广东针对政策供给、实体经济、扩大内需、扩大制度型开放等领域列出10项经济工作任务,多层次“破题”。

其中,“新质生产力”一词在会议中被强调。会议强调,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省内沿途转化,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此外,针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会议强调,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激活消费潜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千方百计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受访专家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目前消费、投资、出口等领域均涌现出积极信号,预计2024年广东经济发展将整体呈现波浪式向前发展的态势,落实经济工作需要更深入把握变化趋势,同时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通过制度性改革激活广东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自有优势,带动经济能级整体提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末,“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领域一大热词。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后,广东也在此次会议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含义还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科技创新提供有效供给,通过有效供给带动有效需求,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以及部分产能过剩等问题。”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珺表示,通过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培育新质生产力,有望推动解决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部分产能过剩问题。

其中,以数字化、智能化等为核心内涵的新型工业化或成为广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点之一。会议强调,广东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企业体系,坚持以应用牵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中心。

此前,广东对新型工业化的布局也“有迹可循”。

2023年12月19日,广东省委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指出,要抓主抓重抓关键,聚焦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2023年11月,《广东省新形势下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若干措施》印发实施,为工业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提供财政、金融等多领域政策支持。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广东省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智库主任张振刚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含义是通过科技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推动产业实现颠覆性、引领性、带动性和绿色化发展。“对广东来说,一是可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关键产业,发挥好‘AI+’‘数字+’等普适性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作用。二是要有针对性地支持战略性支柱产业升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延链和未来产业建链,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发展制定发展规划,以改革、开放和创新催生其行业自身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迈入2024年,广东应如何进一步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进程?张振刚建议,首先要前瞻性抓科技创新,加强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专利导航,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对行业科技发展新动向的正确把握。其次要战略性抓产业创新,支持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并布局具有引领性、颠覆性的未来产业,同时应系统性抓生态创新,通过机制创新加强政、产、学、研、用、金六个主体协同,以数字创新、网络创新促进人才流、资金流、创新流、数据流、知识流和物资流六个要素融合,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推进根植性的互信机制建设,促进区域企业之间的协同和合作,营造共生、共创、共享、共赢的新兴产业生态系统,支撑广东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外贸新动能

除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外,针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会议强调,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激活消费潜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千方百计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2023年12月19日,广东省委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时也指出,要强化重大平台项目支撑,锚定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突出抓好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牵引带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强化重大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四大合作平台建设或成为2024年广东培育外贸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

近日,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简称《横琴规划》)、《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简称《前海规划》)、《关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政策接连落地,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也迎来新一轮政策利好。

“这一系列政策很核心的一个目标就是加快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深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破三地现存体制机制的堵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痛点。比如,《横琴规划》就在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等方面提出了系列改革创新和突破政策,《前海规划》则在建立深港跨境金融监管联席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突破性政策。”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谢来风表示,《横琴规划》等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广东发展外贸、用好外资、做强外包、推进外经、引进外智等“五外联动”提供了支撑,有利于以横琴、前海等为开放平台,更好发挥香港、澳门国际自由港及联通世界的通道优势,吸引外资外企和国际人才等要素资源。

“广东应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平台为试点,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最大程度开放市场准入,最大力度吸引外资外企,大力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加快现代服务业双向开放,通过平台率先向港澳开放、进而联通国际,将平台打造成为广东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新通道,以及畅通国际国内循环的重要支点。”谢来风建议。

王珺也建议,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广东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上具备传统优势,可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做出创新性探索,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技术桥”,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同时,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应进一步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发挥好横琴、前海、南沙等合作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国际规则衔接水平,推动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郑玮 编辑:包芳鸣)

郑玮

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长期关注大湾区宏观经济动态,聚焦法治、财税、统计、人口流动的动态和趋势。邮箱:zhengwei@sfccn.com,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