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确权、确价、互联构建技术交易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孙燕 上海报道
2024-01-04 12:06

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设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燕 上海报道

科技部发布的《“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三个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基本建成。 

近日在高质量技术要素市场建设暨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30周年大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对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进行了专访。颜明峰认为,对于技术这一无形要素而言,交易的关键在于确权、确价,构建交易市场的基础同样在于确权、确价。

在他看来,技术交易所之间仍需进一步互联互通。围绕如何连接、联通哪些信息、如何统一规则,上海技术交易所仍在推进“连、通、统”工作。

确权、确价是技术交易的基础

《21世纪》:不久前,上海技术交易所促成了全国首单“技术标准转让”交易案例。如何理解技术交易的标的?

颜明峰:技术是无形的,理解技术交易,关键在于技术依附的载体:如果依附于知识产权,技术交易便体现为知识产权相关交易;如果依附于工艺和设备,技术交易可能体现为工艺和设备的引进;如果表现为股权,还可能是基于技术并购的相关交易。 

当技术依附于载体时,可能存在技术本质和载体的偏差,因此需要确定权力边界。事实上,无论何种交易,都需要确权、确价。在技术交易中,确定技术是什么、是谁的非常重要:一方面,很多技术的持有人、发明人、受益人不完全一致,比如学校中某个技术的发明人是教授,但产权是学校的。另一方面,技术中有商业秘密、企业专利等,确权非常重要。 

标准交易是技术交易的形式之一,是技术与某种市场通行类型融合在一起进行相关交易的产品设计。我认为,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设计。产品设计一边是监管要求合规,一边是市场要求效率,需要在合规和效率之间平衡。 

《21世纪》:上海技术交易所首页有技术交易中心,也有专利开放许可信息发布平台。如何理解专利开放和技术交易的关系? 

颜明峰:专利开放许可本质上是一种产品设计。卖方明确某个专利的许可使用费、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好后,买方可以根据备案的价格和条款,签订协议以使用这一专利。这一设计是为了降低交易的谈判成本,让更多人能够使用这一技术。这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产品设计,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上海)交易服务平台,也在推动相关工作。

在产品设计中,卖方和买方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关系,包括独家授权许可、普通许可,以及多个技术集成卖出的情况。

交易的产品设计,要综合考虑卖方、买方的资产以及技术标的特性、主体特性。举例来说,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有不同的技术管理办法,生物医药技术和材料技术有不同的特点。考虑到不同垂直领域的技术,上海技术交易所也设计了生物医药专板、绿色技术交易专板等不同的专板,通过专板降低整体的交易成本。

《21世纪》:一般而言,企业较少对核心技术申请专利。企业主要通过哪些手段保护技术? 

颜明峰:企业一般综合采用专利、商业秘密、标准的方法保护技术。 

专利允许今天的技术投入在明天得到一定保护,在某一领域持续有相关收益。其初衷是为了促进创新。技术秘密属于商业秘密,针对非公知的技术。此外,标准也是一种技术保护方法,如在通讯领域,由于技术涉及整个领域,标准就成为必要专利。还有企业同时用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保护技术,比如可口可乐。 

以公开换取权利保护,需要时间。特斯拉公开了前几年的专利,也开放了图纸,但企业学习了效益也不大,因为技术在持续迭代、创新。这里专利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通过开放专利,特斯拉让更多企业进入了赛道,从而在更大范围拥有了话语权。 

《21世纪》:对于土地、资本、数据等要素,主要采用明晰产权、放开价格、促进交易等手段构建市场。技术要素较为独特,上海技术交易所在构建技术交易市场方面有哪些探索?

颜明峰:如何建设技术这一无形要素市场?我觉得,要做好一个无形要素市场,首先特别强调确权问题,需要一个确权体系来支撑技术的特征。第二,是评价往哪里流的问题。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涉及评价体系往哪里流效率更高的问题。第三,是底层设施如何的问题,涉及基础设施能否联通、管道在哪里,讲究互联互通。

确权和确价是技术交易市场的关键。首先,按照科斯的产权理论,只有权属清晰,交易成本才会降低。其次,需要形成市场公认的估值体系:估值体系不一定代表真实价值,但一定要有市场通行的共识。

目前上海技术交易所的底层逻辑是确权、确价、互联,一直在建立确权体系、确价的估值体系、互联互通体系,这也是技术交易的基础体系。对于技术而言,底层存储体系究竟怎样,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建设,包括现在结合信息化技术开发数字化底层平台。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21世纪》: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转化,可以分为基础研究“0到1”、成果转化“1到10”、产业化“10到100”三大环节。上海技术交易所主要聚焦哪些环节?在嫁接三大环节方面有哪些作用?

颜明峰:创新链和产业链有不同的视角,融合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难点在于形成共识。

技术市场是无形的,信息天然不对称。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柠檬市场,柠檬的好坏、价值都不确定。在这个市场中,应该分层、分级、做标准,还要做征信、背书体系。

创新链、产业链对于技术创新而言,信息天然不对称,因此要制定标准、形成共识,对权属形成保护机制,否则会出现不敢买、不敢卖的情况。在这过程中,信用体系仍然缺失,需要一个中心化的平台进行支撑。目前中国有中国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三大国家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但彼此之间仍未互联互通,还需考虑如何连接,是项目通、信息通还是数据通,以及如何统一。连、通、统都是我们仍在推进的工作。

如今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关键在于降低技术转化的社会运行成本。这需要形成共识体,更进一步来说是要形成标准、形成数据。如在房地产交易市场,有通行的交易数据作为支撑。但在技术交易市场,目前整体交易数据还不透明,我们正从司法案例库、专利交易数据库中抽象出底层的技术估值体系。 

《21世纪》:2023年是上海技术交易所成立三十年,也是开市三周年。从实践来看,上海技术交易所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方面有哪些经验?

颜明峰:技术成果转化率是一个比率问题,分母是可转化的成果,分子是已转化的成果。现在基本统计的是专利数。但专利数不代表真正的成果数,一个最终转化的成果一定由若干个专利组合而成,这是量的问题。第二是质的问题,即高价值专利。 

我们更多强调科创效率,即通过技术要素市场配置,提升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率。围绕降低制度性成本,上海技术交易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通过数字化评估工具提高撮合效率、通过司法保护降低买卖的决策成本、通过金融工具降低买卖的资金成本等,可以实现成果转化的时间短、配比多、概率高。

目前,上海技术交易所可以针对某一技术提供快评报告,能够快速给出技术估值区间,背后是初步构建的评估体系。技术需要在产业中体现价值,结合已有网络,我们也能够评估出哪些区域会对这一技术更感兴趣。

《21世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2024年工作任务之首。上海技术交易所在其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

颜明峰:首先还是要让更多科创供给来到市场。2023年8月,上海市科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39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纳入试点。目前,上海技术交易所为中科院上海分院的10家研发机构提供服务,也为上海22所理工科院校提供服务。我们帮助他们确权、确价,我们的司法鉴定中心还可以做权属保护。 

其次还是要围绕企业的开放创新。企业要解决生存问题、发展问题:生存问题是解决当下的技术痛点、难点,是刚需;发展问题是被动转型或主动发展的管理问题,非刚需。在国外,企业开放创新咨询体系已经较为成熟,国内刚开始做这件事,上海技术交易所也开辟了一个模块针对企业的开放创新体系,企业得以借助外部力量开放创新。

技术交易所要解决的是技术要素市场配置问题,关键还是要优化市场对科创的配置。怎样让市场各类资本去科创领域流动?回头看还是那些问题:第一,资金往科创资产流动时有没有保护?这是确权;哪些资产的价值更容易被发现?这是确价。第二,资金方如何看懂技术资产?需要评价体系。第三,科创市场流动性如何、能否变现?这需要全国性的流通体系,如今各个交易所也在互联互通、与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统一规则体系,未来还将探索跨境合作。

(作者:孙燕 编辑:卜羽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