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亟待公共数据开放应用赋能 如何兼顾安全保障与价值释放?

21金融街唐婧 2024-01-12 16:4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近日,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底,数据要素应用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数据交易规模倍增,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行动计划》选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服务、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等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金融行业作为对数据需求最旺盛的场景之一,一直是数据要素流通与数据价值释放的重要实战领域。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在普惠金融领域,公共数据开放应用有助于帮助金融机构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画像,降低信贷成本,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一环。”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营业管理部公共数据金融共享应用创新工作室罗婷近日在“金融有数 赋实有质”——第六届金融科技发展大会上表示。

罗婷指出,当前,公共数据在开放和应用于金融领域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开放数据的供需匹配度不高,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公共数据有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公共数据不披露或不适用,供需两端矛盾长期难以解决。

再如,开放的公共数据质量有待提高,可能会影响到数据分析结果的准确度,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决策和业务开展。此外,数据治理和安全保障能力也需要加强,如果数据生产、管理、利用的权利和责任不明确,数据存储和归属关系不清晰,数据在各环节流通时可能会泄露,进而威胁到数据安全。

如何破题?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提出二十条举措,刺激数据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大幅提升。

2023年8月,财政部正式对外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进一步为数据资产的运营变现打下基础。但数据要素流通仍面临数据确权、数据资产估值、数据安全等多方面挑战。如何构建一个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高质量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推动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将成为金融行业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为此,原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管部与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联合发布了《2023公共数据金融应用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并就上述痛点提出了三点针对性建议。

一是要尽快完善公共数据开放的需求反馈机制,以场景应用和金融机构需求为导向开放公共数据。相关管理部门要定期收集金融机构使用反馈情况,要根据金融机构反馈的问题和需求去丰富数据维度、提升数据质量。

二是要完善数据管理制度,加快推进制定地方性公共数据开放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尤其要重视建立健全公共数据中敏感数据的主体授权制度,既保障数据主体的隐私,又打消公共数据来源部门的后顾之忧,让其尽可能对外释放更多数据。

三是要优化技术手段以加强公共数据安全保障。探索利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数据流通全流程留痕溯源和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隔离,严防数据泄露和篡改,确保数据安全。

此外,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在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大数据中心的指导下,“锦江之链”公共数据金融共享应用创新工作室的支持下,联合深圳数据交易所等国内数据领域前沿机构共同成立了公共数据应用实验室。

据了解,下一步,实验室将通过技术赋能,助力场景方依法合规应用公共数据,探索兼顾公共数据安全保障与价值释放的可行路径,并推动公共数据应用普惠化发展,切实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白皮书》还指出,场景是激活数据价值的关键,未来各地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工作。

首先,对于工商、知识产权、司法、税务、不动产、社保、医保、公积金这类典型维度数据,目前各地基本已完成汇集开放,而如何形成稳定的数据质量保障机制将是下阶段的重点工作。

其次,对于水电气、政府采购、海关、气象、生态环境这类特殊维度数据,金融机构也有普遍需求,各地在扩充数据维度时应有的放矢,集中力量优先考虑这类数据。

最后,对于个人维度公共数据的开放和应用,各地应在建立健全相匹配的数据主体授权和隐私保护机制并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后审慎推进。

科技为翼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有数 赋实有质——第六届金融科技发展大会”上,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联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微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及四川天府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编制、天眼查提供数据支持的《2023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报告——天府·中国金融科技指数》(下称《报告》)重磅发布。

《报告》通过具体数据从基础环境、科研能力以及行业市场三个方面衡量国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典型样本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并进行排名衡量和区域优势分析。

据了解,迄今为止,天府·中国金融科技指数已连续发布六年,且在此次发布的总指数结果中四川排名全国第七,和去年持平,同时依旧稳坐西部省份第一的宝座,在西部地区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北京在各个维度保持绝对优势,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金融科技中心。

《报告》还回顾了2023年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首先,虽然生成式AI的应用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但将其应用在各类金融场景中仍面临监管机制、模型精度、数据安全以及内容伦理等多方面挑战。

其次,为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金融科技积极发挥着高效、及时的技术优势,提升金融监管的预警能力,助力监管手段和模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型。

再次,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金融科技人才缺口明显,“金融+技术+产品”复合型经验型人才尤为短缺,成为企业和机构的抢夺焦点,人才供需和区域错配的问题仍然长期存在。

最后,从金融科技几大核心技术的投融资情况来看,2023年金融科技行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仍具备良好的成长前景,新增融资项目数量保持增长的同时,项目孵化成功率也在显著提高。分区域来看,金融科技融资项目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的集聚效应尤为明显。

西南财经大学张晓玫教授介绍,指数的发布对我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地方政府及监管部门探索地方特色金融科技发展道路提供有益参考,为学术研究提供客观详实的数据支撑,为金融市场决策提供量化指标,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可行路径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唐婧 编辑:曾芳)

唐婧

记者

金融版记者,重点报道银行、外汇和衍生品领域。欢迎沟通、交流,微信:foreverbonhe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