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磊
人们一直认为大脑是唯一的思维器官,并据此总结出了大量“科学用脑”的方法。随着心理学和大脑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一个个似是而非的思维误区正逐渐被揭开:最棒的想法可能会产生在“大脑之外”;过度专注可能会影响大脑发挥潜力;开放式办公环境可能降低员工效率……这一个个看似惊世骇俗的观点,在美国科普作家安妮·墨菲·保罗所著的《思考如何超越思考》一书中给出了系统的解释。该书基于目前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进展,指出人的身体和周围环境,包括与他人的互动,与大脑的思维表现密切相关,提出了延展思维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发挥思考的力量。
人的身体接触外部刺激和信号后,在大脑进行深度处理之前,身体会受到潜意识指挥作出相应的反应。但如果我们此时能够感受到身体作出的反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也许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一些对自己身体反应很敏感的人,比如投资者和操盘手,会利用这种优势规避风险,以取得更好的业绩。据说,索罗斯在做一些投资决策之前,如果感到背部不适,就会放弃这笔投资,事后证明他的预感往往很准确。对内部感受敏锐的人也更容易发觉自己的情绪波动,为进一步控制情绪提供了条件。提高对自己身体变化的感知能力,既可以采用正念(冥想)练习,也可以借助可穿戴传感器收集人体变化的生理信号。
要想更好地动脑,要懂得让身体“动起来”。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说法是,小动作会让人分心,影响思考。但本书的观点是,身体动作会帮助人们记忆和思考。但有多项研究证明,当人们以某种特定方式活动身体时,感受、直觉和思维也随之改变,思维马上会变得更敏捷。要使大脑处于唤醒状态,可以通过做一些小动作作为刺激,有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有节奏的动作来平息焦虑,集中精力。这些动作通常是简单和重复性的,无需动脑,因此不影响思考,比如中等运动强度的慢跑或散步。通过活动身体,大脑才能为大多数人所从事的知识型工作做好准备。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更可能会影响一般性思考,转而诱发出一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开放式办公室因为方便员工交流和成本较低而广受企业青睐,但本书却提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即开放式办公不一定会增强交流,反而会降低某些工作的效率,比如需要全心贯注投入的深度思考。关注文字、数字内容对大脑来说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借助外部建筑环境将注意力限制在非常小的范围内。而研究者发现,这个隐私环境如果属于思考者个人,而且按照其自身喜好去布置,更有利于完成这类复杂的工作任务。开放式办公环境表面上拉近了员工间的物理距离,却可能拉大人们的心理距离。很多情况下,身处开放式环境的人更加留意和顾及他人的眼光,对外部信息和刺激更敏感,自己反而不愿意在沟通时让别人听到。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如果人们坐在一起,哪怕是坐在旁边或对面,都倾向于使用社交工具来交流,而非面对面地对话沟通。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和大家平常想法不同的观点。作者认为,模仿并非坏事,快速灵活的合法模仿收益高于创新,这在商业上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案例。其实,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或多或少都受到模仿的影响。而对于企业来说,只要是合法的模仿,实现收益的速度和胜率显然会超过进行原始创新的企业。
书中还谈到,我们应该发挥空间认知能力的作用,也要发挥故事的力量,帮助我们高效地掌握知识,有效地思考和推理,产生创造性的想法。很多人认为思考就是指“冥思苦想”,书中列举了很多科学家的案例,表明单纯依靠大脑的抽象思考并不是创新的主要途径,反而是通过一些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在更接近自然的状态下让创新思想得以释放和喷涌而出。
当然,笔者也并不完全赞同作者的所有观点。该书最后讨论了群体思维的优缺点,可能因为这部分内容仍有待完善,放在了较后的部分。在当今这个信息充斥的复杂社会环境下,个体思维确实很多时候不如群体思维更周全。但是,群体思维的前提必须是保证多样性,也就是集思广益。作者似乎是将其作为隐含前提,而我们现实生活中更常见的是盲目的从众行为。尽管如此,本书依然让人感到颇具启发性:大脑不是思考的边界,不是智慧的唯一来源,借助身体和环境,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本文作者系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