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五篇大文章,海南金融持续赋能自贸港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4-01-24 17:58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征程。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要求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自2020年开启自贸港建设以来,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开放政策不断优化,经济转型成效显著。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海南省辖区内金融机构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机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已有所实践,持续赋能海南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金融”,助力自贸港高新企业发展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新科技从研发到成功再到成果转化,每个阶段都离不开金融的护航与支持。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既需要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又需要积极创新多元化的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并与企业发展周期动态对接。当前,随着自贸港建设的稳步推进,海南正在加速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快速进入“加速跑”发展时期。《海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增速计划,202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000家。这也对金融支持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海南省辖区内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服务科创企业的新模式,为海南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例如,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出台了《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科技金融行动方案》,结合海南本地企业特点深入探索科技信贷新模式,加速建立健全科技和金融结合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

借“绿色金融”,加速“生态立省”战略实施进度

绿色金融指的是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以金融市场为载体,可通过经济手段调节资金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引导更多经营主体主动进行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不仅要持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还可以从加强支持引导、创新产品服务、防范化解风险等多方面发力。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金融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在促进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和价值。得益于生态环境优越,海南省较早就实施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文件,为开展绿色金融,发展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民生银行海口分行针对绿色信贷开通了“快速审批通道”,对绿色信贷项目优先审批、限时审批;邮储银行海南省分行2023年新增授信6个光伏项目,累计提供6.9亿元信贷支持,有效支持自贸港绿色能源体系建设。

靠“普惠金融”,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2023年是我国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周年。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安排和金融机构专营机制,我国实现了金融服务广泛覆盖,也同时降低了服务成本,基本做到了既“普”又“惠”,诸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要推动构建涵盖信贷、保险、理财的综合普惠金融体系,让更多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普惠的金融产品服务,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积极运用市场化政策工具,引导海南省全省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同时,精准“滴灌”普惠小微群体,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构建全省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积极开展“金融助力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活动,组织金融机构主动上门为小微市场主体送产品、送服务。此外,引导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提升普惠金融供给的质量、效率和效益,实现数字化融资服务、数字支付、风险防控和金融教育“全覆盖”。

例如,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大胆创新普惠产品,在省内首创推出了“种业贷”“慧畜贷”“菜保贷” “海南槟榔贷”“东风螺贷”“石斑鱼养殖贷”等一系列特色产品,破解乡村振兴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问题。邮储银行海南省分行聚焦支农支小,发挥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普惠、“三农”及偏远地区的力度,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的金融需求,2023年共为7445个普惠金融客户提供58.58亿元的资金支持。

因“养老金融”,“候鸟老人”享受精细化服务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老有所养是民生要计,全面推进老有所养,离不开适老金融服务的不断优化。在此背景之下,金融如何为养老提供高质量服务,如何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值得深思。

发展好养老金融需积极推进养老金融产品创新,发挥金融跨期资源配置功能,为人民群众积累养老资产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候鸟老人”活跃的海南,为金融机构探索养老金融产品服务供给提供了广阔空间。

例如,为解决海南省中小企业建立年金普遍面临的资金规模小、员工数量少、专业人员少等实际困难,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大力推广为此量身定做的共银“如意养老”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系列产品;该行还建立了一支60多人的区域养老金专属服务团队,共服务年金客户116家,受托管理年金基金规模约27亿元,稳居海南同业市场首位。

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创设养老特色网点,老年人不仅可以在网点感受到家的温馨,还能通过中国银行手机银行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享受围绕老年人“医、食、住、行、娱、情、学”等全方位需求打造的云咨询健康顾问、老年大学课程和银发专区综合服务等场景功能,享受精细化的服务,跨越“数字鸿沟”。2023年末,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实现了全省市县100%机构网点覆盖,敬老认证网点数99家,实现全辖敬老服务模范网点100%达标。

借“数字金融”,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

数字金融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创新金融服务的金融业态,兼具有数字与金融的双重属性。借助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数字金融可以通过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增进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增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近年来,数字金融业务模式和业态不断进化,主要包括:数字货币、数字支持、互联网贷款、数字信贷、数字记录、数字理财等。作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数字金融承担着支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使命。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必须紧紧围绕提质增效和防控风险的目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加强数字技术原始创新,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

海南省辖区内金融机构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服务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充分运用金融科技加速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数字化经营及管理能力,形成了一批具有自贸港特色的金融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例如,邮储银行海南省分行搭建“住房维修基金资金监管系统”平台,服务24196户客户;搭建“创业担保贷前置审批系统”平台,为191户个人客户提供4401万元金融服务和为367户小微企业客户提供6.7亿元资金支持。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推出的“海关保证金对账优化”项目,通过系统自动化对账的模式,大大减少海关人员手工查账户交易明细的次数以及逐笔对账的工作量,大力支持了海关智慧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文/李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