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报(第125期)丨CCER正式重启;2023年绿债发行再超万亿;全国生态环保工作会议召开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4-01-29

2024年,中国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随着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及碳达峰方案陆续公布,以及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关键。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CCER交易市场正式重启;2023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再超万亿元;全国生态环保工作会议: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国家能源局:研究出台绿电交易有关规定。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CCER交易市场正式重启

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启动仪式上,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4家项目开发单位负责人签署了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和减排量交易合规倡议。

CCER重启后的首笔交易,来自于中国海油气电集团,交易规模25万吨,将用于抵消能源生产环节中的温室气体排放,1吨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可抵消1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根据北京绿色交易所预测,若参照对比欧盟碳市场规模,未来中国碳市场金融化后,以其70亿-80亿吨配额计算,预计年交易量或将超过100亿吨,交易额有望超过1万亿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次交易市场启动标志着我国碳市场建设日趋完善,多元化的碳市场体系将进一步提升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建设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一项制度创新,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全国生态环保工作会议: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1月23日至24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要清醒认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分阶段、有计划推进。

会议确定,2024年要抓好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二是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是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四是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力度;五是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六是加强生态环境督察执法和风险防范;七是大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八是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将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作为2024年的首要重点任务,将制定相关考核指标和办法,从体制机制层面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地方实践。此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出台,提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态根基。

3、国家能源局:研究出台绿电交易有关规定

1月2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要点》提出,保障新能源和新型主体接入电网。监管电网企业公平无歧视地向新能源项目提供接网服务,开展分布式光伏备案接网推进情况专项监管,重点跟踪分布式光伏备案、并网、交易、结算等情况。指导电网企业进一步优化并网流程、提高并网时效,推动“沙戈荒”风光基地、分布式电源、储能、充电桩等接入电网。

有序推进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加强市场机制创新,逐步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比例,实现新能源发展与市场建设协调推进,更好发挥市场促进消纳作用。建立健全绿色电力交易机制,研究出台绿电交易有关规定,逐步扩大绿电交易规模,着力解决企业购买绿电需求量大、绿电跨省跨区交易难等问题。加快推进绿电、绿证市场建设,培育绿色电力消费市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电、绿证市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清洁能源使用成本,充分体现出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培育绿色电力消费市场,促进电力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大力发展。

4、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时间表出炉

日前,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五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

《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要求,推动实施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不含矿山)和独立粉磨站(含生产特种水泥、协同处置固废的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底前,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取得明显进展,力争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区域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基本完成有组织、无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点区域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

《关于推进实施焦化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提出,推动实施焦化企业(含半焦生产)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底前,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力争60%焦化产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点区域焦化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焦化产能完成改造。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推进实施水泥行业和焦化行业超低排放,将对我国水泥行业和焦化行业深度治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对实现建筑等领域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5、首批CCER审定核查机构资质审批启动

1月19日,国家认监委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资质审批的公告。公告显示,国家认监委拟审批能源产业(可再生/不可再生资源)4家,林业和其他碳汇类型5家,截至申报日期为2月2日。

审批条件包括:(一)具备开展审定与核查活动相配套的固定办公场所和必要的设施;(二)具备十名以上相应领域具有审定与核查能力的专职人员,其中至少有五名人员具有二年及以上温室气体排放审定与核查工作经历;(三)建立完善的审定与核查活动管理制度;(四)具备开展审定与核查活动所需的稳定的财务支持,建立与业务风险相适应的风险基金或者保险,有应对风险的能力;(五)符合审定与核查机构相关标准要求;(六)近五年无严重失信记录。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推进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需要做好项目审定与减排量核查机构资质审批工作,确保交易数据真实可信,杜绝数据造假行为。

6、56个新型储能试点项目公示

1月24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公告2024年第1号》。公告称,经项目单位申报,有关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和中央企业汇总推荐,国家能源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公示征求各方面意见,决定将“山东省肥城市300MW/1800MWh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项目”等56个项目列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

公告要求,各示范项目单位要遵守新型储能项目管理相关制度,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强系统运行维护,定期通过全国新型储能大数据平台报送项目建设运行等工作情况。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新型储能试点项目的落地有利于逐步完善更多样的技术路线,实现多种技术路线在原材料、研发、制造、金融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7、 “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开始征集

工信部1月26日消息,为引导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推行无废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现组织开展“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征集工作。要求各省(区、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本地区园区、企业开展“无废园区”“无废企业”典型案例申报工作,并对本地区案例进行评审和遴选。2024年3月31日前,择优推荐案例报送至工业和信息化部,并抄送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生态环境部组织专家对各地报送的案例进行评审,遴选出一批在全国具有推广意义的典型案例并公开发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项工作的推进有利于引导工业园区、工业企业推行无废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加快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绿色金融周报

1、2023年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再超万亿元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持续保持高位。Wind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共发行802只共计11180.5亿元的绿色债券,已连续两年发行规模超万亿元。

中诚信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债券市场各类券种共发行5.10万余只,发行规模共71.21万亿。2023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整体债券市场的比例为1.17%,是继2022年后绿色债券在整体债券市场中发行规模占比再次突破1%,虽然发行数量与发行规模较上一年度有所减少,但在整个债券市场中势头仍然向好。Wind数据显示,在去年发行的802只11180.5亿元的绿色债券中,绿色金融债有60只,发行额度达3988亿元,发行规模占比35.67%。其中,工商银行2023年境外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99亿美元,境内累计发行8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绿色投融资各项主要指标均保持市场领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相关融资需求快速释放,绿色债券能够较好满足投资者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更好地满足相关企业的融资需求。

2、叶燕斐:碳市场给绿色金融发展营造良好基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世界金融论坛(WFF)绿色金融学术高峰圆桌会上表示,中国在多年推动低碳化转型过程中给市场或者企业增加的成本是很少的,主要是金融发力和财政发力,底层则靠企业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全球90%以上的太阳能在中国,6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金融的大力支持。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将对绿色金融的乘势而上和继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基础,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是一个关键。

在绿色金融方面,中国不仅是参与国际治理,更要引领国际治理。比如中国应该引领“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建立统一标准的绿色金融体系,投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大企业在海外做了减排,企业产生的减排权可以拿到中国自愿减排碳市场进行交易,这样碳市场就具有国际影响力。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中国碳市场的发展与完善推动了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激励中国企业加速低碳化转型,推动中国的绿色经济、绿色产业良性发展。

3、马骏:持续提高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水平

1月19日,在中英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组2024年第一次闭门研讨会“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与实践的新发展和新问题”开场致辞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研究院院长马骏介绍了工作组的成立背景和发展情况,并对工作组相关工作提出五点希望。

一是为披露有难度的领域提供解决方法和实践参考,例如金融机构碳核算、压力测试、转型计划的编制等方面;二是为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监管部门未来在制定标准方面提供支持;三是加快推进金融机构能力建设活动,持续提高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水平;四是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可持续信息披露方面的能力建设和地方试点提供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在地方先行先试,发挥示范作用;五是利用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平台,帮助ISSB(尤其是北京办公室)在全球(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做好推广和能力建设工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是绿色金融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相关标准体系的日益完善为金融行业的信息披露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当地和全国绿色金融发展、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4、广州期货交易所与国家气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月24日,广州期货交易所与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广期所与国家气象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出席签约仪式。广期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靠天吃饭”的新能源发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不断提升,风力、光照等天气因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越来越重要。如何应对风力、光照等气象领域的不确定性,受到实体企业的广泛关注。国家气候中心负责人表示,国家气象中心与广州期货交易所的“跨界融合”,是通过气象服务赋能金融产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一项具体举措。双方将在战略合作协议框架下,加强深度合作,为金融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下一步,广期所将与国家气象中心一道,在新能源系列气象指数和期货研发上市、气象服务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广州期货交易所与国家气象中心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

5、平安银行发行首笔绿色跨境银团贷款

近日,平安银行成功牵头山高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高控股”) 4.84亿美元可持续发展关联(“ESG”)境外银团贷款,该笔银团是平安银行首笔绿色跨境银团贷款。据悉,此次银团是山高控股境外发行规模最大的银团贷款,也是其在可持续发展关联境外融资方面的首次尝试。

此次ESG境外银团贷款符合亚太贷款市场协会(APLMA)、贷款市场协会(LMA)和银团贷款及交易协会(LSTA)制定的《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原则》,将山高控股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入设为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通过将贷款利率与可持续发展绩效指标的达成情况相挂钩,助力山高控股进一步规划和实现绿色发展承诺。此次银团已成功获得香港权威专业认证机构香港品质保证局的独立意见认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次绿色跨境银团贷款是平安银行利用跨境金融优势,联通境内外金融市场绿色标准的一项突破,同时推动了企业全球化经营。

6、中信证券落地国内首笔天津碳排放配额回购交易

近日,中信证券与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达成国内首笔天津碳排放配额回购交易,交易规模约5000万元。此次合作是在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支持下,并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指导见证下所达成的一项碳金融创新,积极助力控排企业盘活存量碳资产,获取资金投向降碳减排。

据了解,天津钢管此次融取的资金将投向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本次创新服务于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及功能机制完善,强化碳市场在转型金融和实体经济间的联通作用,丰富交易方式,增强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和意识,助力碳市场活性和有效性提升,发挥碳金融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降碳转型领域。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碳回购业务的推进有利于拓宽低碳融资渠道、有效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灵活性等优势,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目标的双赢。

(作者:李德尚玉,实习生周洲,黄婷婷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