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有恒 弗远无界 ——深圳建行数字金融探索侧记
一张小小的社保卡实现线上申请寄送到家,从教培行业的“维权难”到运用预付式平台实现“一课一清”,各地政府以数字人民币为载体发放消费券…诸多案例表明,数字金融已贯穿于市民生活、商业经营、政务管理等各领域。
数字金融的概念并非空降。根植数字中国建设,紧跟数字经济理念,数字金融无疑是两者映射于金融业后产生的最新形态。
在过去,数字金融更多反映为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然而,在场景深耕、数实结合、银政联动等领域的探索上,商业银行仍需要拓宽数字金融边界。
早在2019年,数字金融浪潮蓄势待发之时,中国建设银行就提出要全力开启“第二发展曲线”,形成数据的整理能力、数据的洞察能力、社会资源的金融化整合能力和社会问题的金融化解决能力。通过B端赋能、C端融合、G端连接的策略,全面提高数字化和精细化资源配置水平。
建设银行积极主动融入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推进《数字建行建设规划(2022-2025年)》落实落地,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场景化、生态化、平台化是数字金融服务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商业银行数字金融服务的主模式和主场地。”建设银行首席信息官金磐石表示。
近年来,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加大数字金融探索力度,一方面秉承了总行的战略指导,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诸多创新,运用数字化创新技术持续赋能BCG三端。
在B端,构建数字化平台覆盖深圳近百家商圈,并持续推进对公业务优化;在C端,依托“建行到家”、数字人民币业务,便利了市民的城市生活;在G端,运用智慧政务赋能补贴发放场景,助力深圳打造“数字中国”城市典范。
在深圳建行看来,一方面科技金融是其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五篇大文章”的核心和关键。另一方面,要将数字金融的理念融会贯通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几篇大文章中。例如在普惠、养老业务中,该行运用数字技术,弥合区域间、群体间的“数字鸿沟”。
据悉,截至2023年末,深圳建行金融科技条线员工已达252人,五年来增长近两倍;金融科技研发项目需求成功上线数为959项,较2022年增长24%,较2021年增长54%。
图注:深圳建行金融科技中心在研发产品时调研走访平台客户
同时,深圳建行持续完善科技组织架构,下设金融科技中心和金融科技部两个科技部门,协同助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依托企业级平台构筑数字生态体系,推动技术的产品化、平台化、服务化改造,加快数业融合、技业融合,提高数字化供给能力和生态化链接能力。
B端:覆盖深圳近百家头部商圈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的增长,深圳的商业网点持续扩张,商圈体系得以形成。
在“十四五”规划中,针对深圳的消费空间结构,深圳提出打造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7个全国级引领商圈、42个区域级活力商圈、N个社区级便民网点,构建“5+7+42+N”的四级商圈体系。这些著名商圈汇聚了成千上万的优质商家,一直是金融机构的重点合作对象。
如何让数字金融在丰富的B端应用场景发挥优势,成为了深圳金融机构的共同课题。
图注:建行作为独家银行协办第三届“深圳福田咖啡节”暨“建行生活咖啡节”
据深圳建行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在头部商圈拓展方面,深圳建行为深圳近百家商圈搭建“商圈嗨购卡数字化平台”,围绕“大B-小B-C端”转化链路,促进平台整体交易额翻倍增长,并通过“有价券+积分”组合拳及“一户一策”一体化服务方案,实现全国及区域优质商户覆盖。
同时,在商圈及商户联动方面,建行生活发挥线上平台场景消费优势,联合热门商圈自有小程序、优质商户线上App等,开展线上支付优惠活动,释放线上消费潜力;通过专项活动联合深圳本地知名商圈商户,目前活动合作商圈已覆盖近百家,涉及近千个品牌商户,累计覆盖商户近万家门店。
在产业端,深圳的产业链“头雁效应”明显,因此以数字化方式触达龙头企业,并助力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对整条产业链起到示范效果,也是商业银行做好数字金融的关键。
据深圳建行介绍,在头部企业场景合作方面,该行联合头部车企比亚迪集团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成功上线比亚迪一站式购车服务平台,进行订车、诚意登记和权益发放,同步推出购车即返充电券等用户权益,丰富了“建行生活车生活”能源汽车产品服务。同时,以建行生活平台为服务支撑,与荣耀终端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制定荣耀终端一体化服务方案,实现建行生活App内免登录进入荣耀商城,并联合开展龙卡信用卡分期满减活动,实现C端批量获客、信用卡分期额提升及上下游供应链一体化经营。
在对公业务流程优化上,据该行相关人士介绍,该行已落地多个项目和功能应用。据悉,该行打造具有深圳建行特色的线上+线下对公开户模式,依托总行渠道,开发对公开户预约预处理系统功能。
此外,该行进一步推进对公外汇集约化处理,实现电子渠道对公外汇汇入解付集中处理,全流程线上化、无纸化,目前电子渠道对公汇入业务量超5万笔/月,占对公汇入业务量的20%,有效分流柜面压力。
C端:数字金融便利城市生活
将数字金融能力应用到日常场景中,便利市民生活,是深圳建行的理念。
去年6月,刚毕业的白路遥入职了深圳一家公司。年轻人融入城市生活的第一步,往往是去办理一张社保卡。然而,因入职初期工作忙碌,他无暇兼顾各种繁琐的手续。
起初,白同学认为自己是非深户,又未在建行办理过任何业务,必定要抽时间到线下网点办理,因此迟迟未提上日程。但一次他在深圳社保平台点开“办理金融社保卡”页面时,惊喜地发现“邮寄全国,异地激活”的字样。
“在当时,办卡机构列表里能邮寄社保卡的只有建行。”白同学说。
深圳建行客户经理向笔者解释,“社保卡邮寄属于深圳建行‘建行到家’业务的一部分,可以线上申请,然后分行集中制卡并寄送到家,十分便捷。”
依托“建行到家”,2023年深圳建行社保卡新增发卡数和市场份额占比均为同业前列,其中市场份额占比达43.21%。
而在深圳建行的业务示范下,目前深圳社保平台上能邮寄社保卡的银行增加到了三家,彰显了业务创新的示范作用。
深圳建行表示,将持续推广“建行到家”,打造释放人力的“处理器”;持续丰富“建行到家”特色业务功能,打造为经营助力的“发动机”;发挥触客获客优势,赋能线下网点和行内平台。“建行到家”作为深圳建行数字化经营的重要组成,与行内各平台进行组合式服务,实现快速创新创造、融合上线,迭代更新,不断延展银行服务边界。
此外,深圳建行充分关注到长尾客户的需求痛点,设立基础客户直营中心,通过短信、手机银行、建行生活、建行公众号、95533、企业微信等多种线上渠道为全量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套新兴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数字人民币业务也体现了运用数字金融理念来挖掘应用场景、便利市民生活的创新模式。
图注:深圳建行承办深圳首个餐饮及宠物行业数币预付应用推广现场会
在促消费场景方面,深圳建行采用“产业+金融+数字化平台”的思路,首创数字人民币预付式平台,不断纵深推进数字经济和餐饮、宠物行业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财富管理场景,深圳建行全面覆盖数字人民币申购赎回基金、购买场外理财、付费证券产品等场景。
截至目前,深圳建行已与深圳市11个区级政府、7个市级主管部门达成合作,面向全市11个重点行业共4.6万户预付商家推广,资金监管规模超1.1亿元,为6.6万市民保障预付费资金安全。
G端: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作为超大城市,深圳正在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大力推进数字化建设。
经济学上,政策补贴能够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政府通过补贴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可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然而,作为利民惠企的重要手段,政策补贴的实际发放流程却颇为繁琐。
以深圳市财政补贴为例,首先在补贴对象上,涉及新市民、家长、残障人士等多种人群,以及多个行业的企业;在补贴主题上,涉及康复救助、学位补贴、就业创业、居家养老等个人补贴,以及“专精特新”、“国高”和中型、小微等不同类型的企业补贴。因此,政府和企业两方,常常需要为补贴的发放和申请设置多名专员。
然而,依托数字金融方面积累的经验,深圳建行在智慧政务领域成为了先行者。
图注:i深圳APP“政策补贴直通车”界面
从“i深圳”APP的上新服务一栏,可以看到“政策补贴直通车”专区,该项功能是深圳建行与深圳市政府合作研发的数字金融项目。
通过数据共享互认互用,该系统可实现自动审批。以龙岗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补贴为例,企业只需在专区输入公司信息,即可坐等资金到账,实现惠企政策如快递一般精准。据悉,政策补贴直通车已上线了企业和市民合计836项补贴服务,实现“惠民利企”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目前受惠市民超240万人,发放资金超110亿元,受惠企业超94万家,发放资金超95亿元,为政府节约成本1900万元,创造经济价值1.8亿元。
同时,另一个针对政务受理渠道少、覆盖面不足问题的合作项目“政务通办”也可圈可点。据了解,为便利群众社会生活,市民可免费在深圳建行打印“不动产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等材料;同时为缓解外来人口的政务服务压力,深圳建行还率先上线了31省市自治区802项跨省通办政务服务。目前“政务通办”覆盖207家网点和1480台自助设备,累计服务市民295.8万人次,为政府节约人力和设备成本1.18亿元。
通过数字金融对智慧政务理念的赋能,政府部门精准地找到了政策匹配的企业,企业也不必为申请补贴而专设岗位,使得政府可以靶向施策,企业获得精准滴灌,提高了前者的行政效率,降低了后者的经营成本。
同时,数字金融也解决了政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令符合条件的企业受益,凸显了政策的普惠性,有利于构建公平的营商环境。
以数字金融所代表的数字经济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低效时代已终结,高效时代已来临。深圳建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探索已初见成效,越过山丘,笃行前行,其期待的是能够行稳致远,为新金融开拓一片崭新天地,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