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产能扩大与营收放缓并存 2023年新能源装备等引领行业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实习生 岳上媛 北京报道
2月5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2023全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实现营业收入29.8万亿元,同比增长6.8%;实现利润总额近1.8万亿元,同比增长4.1%。
具体而言,受对比基数影响,主要指标一季度增速较低,二季度增速较高,三季度增速放缓,四季度行业运行再度回稳向好,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
分门类看,行业主要产品产销形势延续上年分化走势,产量增减的产品数量各占一半左右。重点监测的120种主要产品中,61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占比50.8%;59种产品产量同比下降,占比49.2%。其中,汽车、电工电器等保持较快增长,工程机械、农机产品等持续低迷。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经济师叶定达指出,预计2024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将延续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预计在5%以上,对外贸易保持基本稳定。
增收不增利现象显现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业内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12.1万家,较上年增加1万家,占全国工业的25%,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资产总计达36万亿元,同比增长9.9%,占全国工业的21.5%。
此外,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也持续高速增长,机械工业主要涉及的五个国民经济行业投资增速均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除通用设备外均高于全国工业(9.0%)和制造业(6.5%)平均水平。
“但在产能快速扩张的背景下,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 叶定达表示,机械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出厂价格持续下降且降幅不断加深,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普遍存在。2023年机械工业利润总额增速低于营业收入增速2.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较2022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回落至5.9%。
国内方面,市场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机械产品市场不旺。机械工业重点企业专项调查显示,2023年反映订货不足的企业占比始终高于50%,四季度末占比升至65%,其中中小企业订单不足占比高达72%。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专家副主任陈斌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企业订货不足是近年来的普遍性问题,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供给侧目前有所缓和,但需求与预期转弱的缓和程度有限。这一问题在国际贸易上同样存在。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相对低迷,加之非经济因素影响,造成进出口困难增大。
在数据上则体现为2023年前期出口快速增长的产品出现了放缓趋势。风电机组、光伏产品、挖掘机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9.8%、3.1%和0.9%。从具体市场看,2023年机械工业对北美出口同比下降7.3%,其中对美国出口下降7.9%;对欧盟出口仅增长1.5%,其中对德国出口同比下降1.2%;对日本出口则同比下降1.4%。
叶定达指出,受全球供应链修复带来的贸易挤压、发达经济体复苏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机械工业外需市场的下行压力仍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际市场环境欠佳,传统区域市场需求放缓,但业内企业仍抢抓外贸机遇,深耕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等重点地区,逐步建立起多元共进的外贸新格局,表现出来较强的韧性。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机械工业对俄罗斯出口额同比增长1.1倍,俄罗斯成为我国机械工业第二大出口国;对非洲、欧洲和拉丁美洲出口额分别增长17.3%、16.3%和9.8%;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出口额同比增长14%,占机械工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50%。
整体而言,2023机械工业对外贸易实现了稳中有升。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机械工业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连续第三年超过万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8.3%。其中,进口额3045.1亿美元,同比下降7.6%;出口额7830.2亿美元,同比增长5.8%;实现贸易顺差4785.1亿美元,同比增长16.6%。
对于后续的需求恢复,叶定达分析称,国内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新基建等将进一步加快实质性建设,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等举措将进一步落地,这些将为机械工业释放更大市场需求。同时,降准降息、减税降费等宏观经济政策和一系列稳增长的行业政策效应也将持续释放,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将有效改善机械工业发展环境、增强市场信心、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
新兴产业持续引领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为机械工业注入了强劲动力,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新龙头。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合计营业收入为24.2万亿元,同比增长7.8%;实现利润总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机械工业总体分别高1.0和2.9个百分点。
以清洁能源装备为例,2023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4.5亿千瓦,占比超过总装机的一半,历史性地超过了火电。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23年能源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与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9.7%和18.5%,分别高于机械工业总体2.9和14.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行业效益也伴随产业革新而持续分化。“尽管去年取得了8.7%的增速,但主要是汽车和电力这两大行业拉起来的。”陈斌分析,汽车与电力行业的营业收入占到机械工业整体营收的2/3,其他行业不是非常乐观。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在其14个分行业中,营业收入为8增6降。除汽车与电力行业外,机器人和内燃机行业增速较高;而农机、工程机械行业仍未摆脱产销低迷的下行通道,营业收入降幅均超过10%,分别为11.1%和13.1%。
在利润总额方面则为11增3降,其中,文办设备、石化通用机械行业利润增幅超过15%,工程机械和内燃机行业因上年基数较低增速超过25%;而农机行业降幅8.9%,机床工具行业因磨料磨具价格下行影响降幅近30%。
面对行业分化带来的发展不均衡问题,技术变革与新动能势在必行。叶定达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消费加速转型。这些将为机械工业提供更多发展舞台,加快机械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
据叶定达介绍,去年工程机械在动力电气化、氢能化转型方面实现提速。全年电动装载机销量达3595台,徐工、三一、中联重科、太重等企业加速布局氢能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在氢燃料电池、储氢系统、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产能过剩需结构性调整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机械产品的价格下行。2023年汽车、光伏、储能电池行业主要产品都经历了几轮明显的价格回调,至于机械工业主要涉及的5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其出厂价格在12月份同比全部下降,电池制造行业12月份价格降幅也高达9.7%。
陈斌分析称,在规模稳定的市场情形下,一旦产能过剩,就会引发各市场主体的互相竞争、压价。需求不足时,产能过剩的矛盾便会更加凸显。
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指出,现在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趋势已经基本确定,企业对传统汽车的研发和各方面投入越来越少,电动化在数量上看已经实现较快增长,但企业的盈利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经营的车企,除了比亚迪、特斯拉、理想等在国内实现盈利,其他大部分企业的营收状况较差。
陈士华进一步分析称,当下汽车产能实际上面临着阶段性过剩与结构性过剩的风险。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3年汽车行业产量达到3016.1万辆。若按现有的产能利用率测算,2023年行业产能大约在4200万辆左右,而此前中国汽车论坛发布的内需消费顶峰数据则为4000万辆左右,因此可能存在阶段性过剩。
“但这并不代表汽车产业已具备严重的过剩危机。”陈士华认为,在结构层面,其实很多的企业并没有真正形成产能,如从房地产行业入局造车的部分企业,其产能利用率尚有不足。但另一方面,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改造原有产线,可能也面临着产能不足的情况。
实际上,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风险一直备受关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列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之一。
“但现在看起来,不少行业确实需要重视起产能过剩的问题。”陈斌认为,产能过剩问题解决难度较大,完全依靠市场手段的成本和代价过高,采取宏观调控政策也是必要的。
陈士华也表示,如果仅靠市场化调控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一定的产业引导措施。日前,发改委召开了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投资工作会议,其中也对汽车产能的调控提出了进一步思路。“相信在国家调控下,未来几年汽车产业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结构性变化。”
(作者:缴翼飞,岳上媛 编辑:陈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