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览全球市场,聚焦财经热点。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杨雨莱 广州报道
1月CPI 环比上涨0.3%
国家统计局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居民消费需求持续恢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3%,连续两个月上涨;同比下降0.8%。1月CPI增速环比上涨的因素有哪些?展望接下来的物价走势如何?相关解读,我们来连线东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负责人杨博光。
1月CPI 涨幅呈扩大趋势
杨博光:据统计局显示,1月中国CPI连续两个月环比上涨,涨幅呈扩大趋势,服务消费力强劲。1月中国PPI环比小幅下降,降幅收窄,上游价格企稳回升。
1月CPI较去年同期放缓,但环比增速较前值扩大,说明去年春节错位带来高基数为主因,居民物价价格指数延续修复态势。结构上,食品总量放缓,但是猪肉价格降幅收窄、鲜菜价格延续高增,反映节假日临近,居民提前备货潜在支撑着食品消费增速。核心CPI环比温和回升,服务分项环比增速优于消费品,其中旅游价格增速走高,反映居民出行需求增加,再结合各地纷纷举办促进旅游消费活动,线下消费有望保持扩张,将共同支撑社零数据中的餐饮收入分项。
中国经济处于需求回暖初步阶段
杨博光:总的来说,核心CPI温和回升、PPI降幅收窄,说明中国经济处于需求回暖和生产恢复的初步阶段。服务业生产指数表现靓丽,社会零售数据中餐饮、服装、体育文娱类高增,CPI出行类服务价格回升,再结合中国第三产业GDP占比持续提升,为吸纳就业及增加收入贡献力量,利于内需消费稳步扩张及CPI平稳上涨。同时去年12月出口同比回升,今年1月PMI新出口订单指数改善,内外需共振下有望形成PPI的向上拉力。所以,“需求”回升、“供给”减少方向,将是龙年投资掘金的重要线索之一。
1月PPI 降幅收窄
数据显示,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 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PPI降幅收窄释放了怎样的信号?下一阶段,PPI能否由降转升?一起来听听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佩忠的分析。
1月经济运行景气度有所上升
刘佩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月我国PPI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2.5%和0.2%,降幅分别较2023年12月收窄0.2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3%,降幅较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较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当中,受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由上月下降1.6%转为1月上升3.4%;受冬季低温天气及春节假期建筑工人放假等因素影响,建筑业进入施工淡季,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价格分别同比下降8%和2.9%,降幅较上月小幅扩大。
价格水平是经济供需关系的集中反映。整体来看,PPI同比降幅小幅收窄印证了1月份我国经济运行景气度有所上升,但需求不足问题仍然存在的情况。1月份,我国制造业PMI指数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至49.2%,但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经济总体上延续了弱复苏态势。制造业新订单指数连续4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统计局调查显示,反映需求不足的企业仍接近60%,需求不足的制约仍然突出。
PPI 降幅将逐步收窄
刘佩忠:未来几个月,预计我国PPI降幅将逐步收窄。一是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将带动需求回升。2023年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将在今年集中落地,未来地方债发行节奏也将有所加快,这将为基建投资提供支撑,从而起到稳定年初经济运行的作用。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年初投放的PSL将为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释放项目施工建设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二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或将上涨。近期,红海危机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一定冲击,短期内国际航运价格上升或将推高能源价格,从而对我国石化行业产品价格形成影响。三是随着去年同期基数逐月回落,翘尾因素对PPI同比降幅的拖累作用将逐渐减小。预计一季度PPI翘尾因素为-2.38个百分点左右,二季度将收窄至-1个百分点左右,这为PPI同比降幅收窄奠定了基础。
通缩风险几何?
我国是否仍需担心通缩风险?接下来政策还应如何发力提振居民消费?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为我们带来他的解读。
通缩风险值得关注
王静文:1月CPI同比-0.8%,弱于市场预期,已经连续4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这是2009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负增长时段。PPI同比-2.5%,符合市场预期,连续第16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
截至去年四季度,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为负,仅次于1998-1999年,持续时间为历史第二,从各项物价指标看,通缩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对企业而言,物价低迷一方面导致工业企业利润空间下降,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导致实际融资成本上升,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的意愿下降。
对居民而言,物价持续低迷会加剧通缩预期,在预期物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居民会减少当期消费,从而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实际利率上升会使居民更愿意持有现金或储蓄,同时减少投资,加剧资产价格压力。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物价低迷会导致名义经济增速下降,出现债务和通缩螺旋,进而导致杠杆率被动上升、金融风险加大。
财政政策重点或由企业转向居民
王静文:从物价指标看,接下来政策应该进一步加大宽松力度。从货币政策角度看,考虑到今年美联储大概率将在二季度开启降息,市场预期全年降息100-150个基点,将为我国货币政策宽松打开空间。
价格政策方面,我们预计二季度LPR有比较大的概率下调,后续也可以根据实际经济的运行情况,进一步加大降息的力度。
总量政策方面,1月央行已经全面降准50个基点,略超市场预期。接下来,如果经济下行态势还未能如预期好转,物价持续低迷,可以进一步加大宽松政策的力度来扭转市场预期。
从财政政策角度看,传统的财政政策主要集中在项目端,如去年新增1万亿国债主要用于灾后重建,专项债规模大幅高于地方政府一般债规模等,总体表现为“重投资、轻消费”特征。但从我们了解情况来看,目前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项目越来越稀缺,投资的边际效率下降,且当下的投资可能导致供给过多、生产过剩现象。因此,建议将财政政策重点由企业转向居民,由投资转向消费,研究财政资金直达居民端的政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发放现金、生育补贴或调减个税等,以此来促进消费,资金补充可考虑超长期特别国债。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节目嘉宾意见仅代表本人观点。)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责任编辑:李依农
记者:杨雨莱 郭晓洁
制作:蔡于恬
拍摄:李群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曾昭发
海外运营监制: 黄燕淑
海外运营内容统筹: 黄子豪
海外运营编辑:庄欢 吴婉婕 龙李华 张伟韬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杨雨莱 编辑:李依农)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