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广东求解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产业上,让企业在技术攻关中“唱主角”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吴佳楠 深圳报道 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主题聚焦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连续两年,春节过后第一个工作日召开此会成了广东的惯例。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因此也在高质量发展上肩负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真正挑起大梁”。今年年初,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立字当头、先立后破,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其中,“立”即加快培育新增长点、推动新动能见实效,发展新质生产力。广东应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显然是要处理好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的关系,此次大会亦对此划出了重点。
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首台国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让荔枝实现冬季上市、全年鲜销……南粤大地上,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纷纷涌现。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表示,截至去年12月,广东全省工业投资已连续3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2023年创出18年来最快增速,技改投资保持12个月两位数增长。“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要把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在受访专家看来,广东具备了坚实的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优势,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强烈共识:只有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才能建设成为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的新广东。
科创引领产业
新年伊始,全国各地陆续召开两会,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字频现,谋篇布局新质生产力“路线图”。
广东提出,要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际上,过去一年,广东在实践中形成了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的科创新思路。目前,全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全球第二;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正是在科技创新的衔接串联下,广东产业发展的新旧动能加速转换。2023年,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四成,其中,新动能产业发展势头较好,新能源汽车增长83.3%,集成电路增长23.8%,光电子器件增长17.9%。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去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达253万辆,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在新型储能产业,新型储能电站装机规模突破160万千瓦,广东成为全国储能电池产业配套最全的地区;在智能机器人产业,“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去年年底登陆港交所……
与此同时,面向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广东不断完善从源头创新、技术攻关到产业应用的创新支撑体系,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率先推动5G技术在20个重点领域实现垂直应用,以支撑通信产业稳固发展;实现新能源汽车全链条技术突破,以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助推多款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科技创新衔接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的同时,也在反哺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传统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专门从事化学试剂生产到向印制电路板产业的转型升级,正是广东不断探索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焕发生机的真实写照。
“好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逐步将传统产业的深厚积累转化为进军印制电路板产业的新动能。”光华科技总裁郑靭表示,为确保转型成功,公司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深入产品技术机理,不断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目前,光华科技已连续13年位居中国电子电路行业专用化学品主要企业榜单第一位。
让企业“唱主角”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提供服务功能的政府外,本次大会上唱主角的依然是企业。
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卫今年是第二次参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回想六年前,他刚回到广州创办粤芯时,广东的本土集成电路制造产业才刚刚起步。
陈卫表示,为开辟广东集成电路产业新赛道,粤芯从“小步快跑”到“快速迭代”,搭建起了一个千人级规模的专业团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从消费级芯片起步,延伸发展至工业级和车规级芯片,如今已经拥有了广州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和目前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产能最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
正是诸如粤芯半导体这般以科技创新突破谋求产业发展机遇的企业,不断在实践中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最终集聚形成了全国经济第一大省的实力和地位,也进一步增强了广东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当好示范的信心和底气。
当前,广东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预计超7.5万家,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7.6万家。南粤大地处处涌现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比亚迪成功下线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亚洲领先的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正式投产,两条12英寸芯片制造产线、高端光掩模产线等建成投产……这些正是广东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的生动写照。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龚国平在大会现场表示,企业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广东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
“接下来,广东将鼓舞支持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让企业在产业技术攻关中‘唱主角’,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从产业需求出发凝练科学问题,下大力气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龚国平说。
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因此,广东提出要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
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广东制定《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领衔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超过一半,参与项目超过九成。
此外,2023年,广东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鹏城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全面顺利运行,获批组建1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普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全省近10万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金额预计超6800亿元。
不少与会专家还认为,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关键在于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正是创新价值链跃升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道,科技成果转化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国军表示,企业的科技创新要引领产业发展,就需要抓住新型科研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引领性支持作用。
事实上,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产业化水平,广东正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9+N”体系建设,推动出台《关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意见》,2023年全省高校转移技术成果超4000项。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表示,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一关键环节,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广东省发改委将健全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推动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打造面向未来的“新物种”企业,持续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场景项目供需对接,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
(作者:吴佳楠 编辑:李振)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