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重点城市新春第一会聚焦新质生产力,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等产业

城市经济地理柳宁馨 2024-02-20 19:0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杭州报道

2月18日,长三角三省一市省级层面纷纷召开“新春第一会”,随后南京、杭州、苏州、常州等长三角多个重点城市也召开春节后首个会议,新质生产力成为关键词之一。

从会议主题看,无论是侧重优化营商环境、增强产业创新、人才建设,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政府层面“新春第一会”集中释放了拼经济、稳预期的信号,给出了2024年的政策配置方向。

长三角三省一市作为中国经济挑大梁的省份,面临着一些经济发展共性问题,如何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让市场和经济“热起来”是关键命题。

从区域来看,2024年沪苏浙皖有各自个性化的发展重点,上海延续以往主题,强调营商环境优化;江苏明确工作重点,发力产业科技创新;浙江延续“八八战略”,但由去年侧重深化改革开放转为今年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安徽则强调营商环境与民营经济“两手抓”。

从一些新提法看,南京、杭州、常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将新质生产力作为2024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将科技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人才上。

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春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多个重点城市在“新春第一会”上提出发展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精准有力地在产业创新方面稳预期,落实到具体行动能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抗风险能力。

释放稳预期清晰信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过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两者结合形成的。当前世界面临大变局,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更需要稳住自身,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各项变化。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薛天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年来,全球地缘关系趋于紧张,大国之间博弈特别是科技领域博弈程度加深,国际经贸形势发生较大程度的改变,浙江等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外部环境。同时,科技革命深入推进,突破性技术不断涌现,以Sora、ChatGPT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影响和重塑传统生产关系。科技领域的进步将给浙江和长三角等创新基础较好的地区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迎接挑战、把握机遇?2024年是关键一年。

疫情的影响逐渐褪去,我国经济恢复进程正在继续,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成为重要命题,政策需要鼓励支持经济发展,精准有力地给出信号。长三角三省一市作为我国经济挑大梁的省份,可以通过一体化战略,进一步优化长三角地区内部的经济布局和产业链分工,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张春龙认为,2024年,长三角整合的潜力可为区域经济注入动能,产业升级将带动新一轮的技术和资本投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前沿产业发展迅速,国际合作和贸易空间有望扩大。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复杂多变,可能对外贸造成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需要进一步处理;新旧动能转换阵痛,需要保证经济稳定过渡。”张春龙也提出长三角共同面临的挑战。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定调,传递出更积极的政策信号,提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方针,在九大任务中优先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肖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社会预期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信心比黄金重要”,各地“新春第一会”的重要论述,表明了政府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心和信心,对社会预期带来积极影响。

在长三角“新春第一会”中,可以清晰看出各省份对增强信心和底气、改善社会预期的宣传和引导,以及在科技创新等具体方面给出的工作规划。

例如,上海2024年“新春第一会”延续了优化营商环境大会这一主题,结合印发的《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体现上海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恒心。

江苏“新春第一会”首次正式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科技创新”是主攻方向,“具有全球影响力”是目标定位。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具有与之匹配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产业先导与产业组织功能、资源要素配置能力。

张春龙认为,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过程,将是恢复和增强市场信心、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开放力度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在恢复和增强市场信心的基础上,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长三角区域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浙江“新春第一会”聚焦人才强省建设,但仍然放在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的框架下,2023年的主题是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会,2024年转变为人才建设,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即高素质干部队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建设,这与浙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发展目标紧密相关,也抓住了浙江创新发展的“牛鼻子”。

肖文认为,浙江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将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吸引培育更多科技领域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创业实干人才、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助于夯实浙江省制造业产业基础,推动产业升级能力和集群发展能力,提升浙江省科技创新实力,巩固浙江省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地位。

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

每年的“新春第一会”也是理解政府政策配置方向的关键契机,从今年长三角重点城市主政官员的现场发言中可以看出,政府引导的关注点除了稳预期、强信心,还有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长三角不少重点城市对2024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一些新的动作即将展开。

今年南京的“新春第一会”是全市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推进大会。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表示,要加快把创新落到企业中,落到产业上,落到发展的过程中,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加快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开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增长点。

具体而言,韩立明表示,新质生产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竞争,不仅体现为算力算法的竞争,而且在于能否抓住大模型新浪潮。南京将建设算法城市,强化赋能应用,打造电力、药理分析、代码生成等行业大模型,壮大人工智能服务、智能芯片等核心产业,前瞻布局类脑科学、数字人等领域。

浙江省委副书记、杭州市委书记刘捷则在杭州“新春第一会”上两次提及Sora,他表示,杭州数字经济高速发展,在这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上,唯有加快改革、加快发展,才能适应和抢抓新机遇。

例如,在支持算力方面,杭州将创新推出“算力券”,把降低算力成本进行到底,发展通用大模式和垂直领域大模型,着力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和模型输出地。

在常州“新春第一会”上,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提出“万亿之城再出发”,唯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为财富增长开辟新空间,才能再攀高峰。

陈金虎在发言中还列出了常州发展的具体指标,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抢滩动能转换“新蓝海”,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将超3.7%,高新技术企业达7000家,独角兽企业70家;要以产业振兴为基础,筑牢实体经济压舱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建设新能源之都为引领,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将超万亿元,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

徐州“新春第一会”是徐州市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推进大会,提出要聚焦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和“5+X”未来产业体系,扎扎实实做好“四篇文章”,让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立得更牢、扎得更深。

在张春龙看来,培育新质生产力,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新型工业化和新产业多样化能够为城市和区域经济提供更多的增长点,增强抵御外部经济波动的能力,并在经济下行压力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

“这些城市的发展策略将推动建立一个面向未来、更富创新、更加可持续的经济体系,不仅可以增强当地经济的活力,还有利于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的整体恢复和发展。”张春龙说。

新质生产力也需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例如,政府需要主动适应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趋势,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和难点,进一步促进全要素生产力大幅提升。这些内容也贯穿在营商环境优化的系统工程中。

今年,更多的长三角重点城市将营商环境优化放在开年重要工作任务。例如苏州“新春第一会”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海把坚持公平普惠原则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实施更多面向中小企业的普惠性政策。

在薛天航看来,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众多长三角城市的“金名片”,各地“新春第一会”再次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将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尤其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这些重要论述提供了“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政策保障,将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投资和社会消费,释放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柳宁馨 编辑:李博)

柳宁馨

记者

常驻浙江,关注长三角经济动态,聚焦外贸、区域产业及教育。邮箱liunx@21jingji.com,微信:ningxin429412,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