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
2月18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其中,笔者注意到,“新质生产力”成为大会热议高频词,与会嘉宾结合各自所在领域、行业纷纷对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阐释。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海上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创新、质优和先进生产力等关键词。海上新质生产力,需要全方位的科技创新主导发展,以此带动陆域先进生产力下海,推动海洋传统生产力升级,不仅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海洋经济,更应具备宏观层面的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均衡发展,中观层面构建相对完备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微观层面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步提升,实现海洋资源的优化配置。
而作为海洋生产总值(GOP)连续29年位居全国第一的省份,广东在推动新质生产力“下海”方面,毫无疑问有着天然的地理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势。海上新质生产力,也可以包含三个“新”,即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海洋新制造”、以海洋贸易和新潮文旅为主体的“海上新服务”以及以场景化和数字化为路径的“下海新业态”。
“海洋新制造”,既包括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也包括可燃冰、深海采矿等前沿未来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聚焦深海等领域,加快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深海搜救探测设备、深海智能无人平台等研制及创新应用。笔者参与《广东省加快发展海洋六大产业行动方案(2019-2021年)》编制,从2018年起省政府设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生物、海洋公共服务六大产业创新发展。通过专项实施等一系列措施,我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35.7%,带动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海洋经济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是海上新质生产力释放的先锋范例。
“海上新服务”,重点在于镶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大控制性影响。广东是贸易大省,海洋作为连接海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无数万吨船舶从广东各大港口起航,持续拓展对外开放与合作的新空间,成为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有力践行者。新加坡南湾是著名的海洋经济集聚区,该地区从最初的出口加工业逐渐转向发展服务业,重视高新技术,已拥有了全球海洋科技中心和全球服务中心两大核心功能:全球海洋科技中心核心功能包括信息化化工、制造,信息技术ICT植入港口网络化航运、物流,海事金融、法律;高科技研发产业;全球服务中心核心功能包括海洋旅游、高品质居住、高效管理等。广东积极建设深圳、广州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同时也在培育一批特色化的现代海洋城市,通过科技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科创资源的集聚与产业根基相互促进,布局发展特色海洋产业,在深海养殖、海上风电、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等领域形成错位发展态势。
“下海新业态”,包括场景化和数字化。场景化是将海洋视为前沿技术和产品的试验场,可以通过跨界融合,打造应用示范标杆。以现代化海洋牧场为例,笔者认为,海洋牧场本身就是一个海上大工程装置,以此为牵引,可承载科研机构、企业、人才、项目落地。未来的海洋牧场不是单一业态,一方面,通过智能装备与流程,实现无人化作业;另一方面,根据掌握的实时数据及时采取策略,提高效率,保证人员和船只的安全。从此延伸,海洋电子信息(OIT)也是海上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是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远洋航运等主要海洋经济领域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基础,是海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核心支撑。数字经济与海洋经济深度融合,可构筑智慧海洋油田、智慧海上风电、智慧渔业、智慧海湾等应用场景,推动海洋实体经济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作者:安然 编辑:陆跃玲)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