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新增“R4”风险等级基金产品,为7.1万个人投资者提供新投资标的|聚焦“跨境理财通”2.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家俊辉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刘琛 庞成 许爽 广州报道
2月26日,新修订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跨境理财通”2.0)正式实施。
早在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广东监管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监管局联合发布新修订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
新版“跨境理财通”在总结过去两年业务开展的经验基础上,吸收了粤港澳三地市场投资者和参与者的意见和诉求,优化相关制度安排,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投资门槛降低,增加券商参与试点
新版“跨境理财通”聚焦提升便利性、拓宽市场、规范服务,主要在优化投资者准入条件、提高个人投资者额度、拓宽业务试点范围、优化宣传销售安排等方面进行了优化。
“跨境理财通”2.0“南向通”业务的内地个人投资者参与门槛从连续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满5年”降低为“满2年”。同时,增加“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作为家庭金融资产准入的可选条件,支持更多大湾区居民参与试点。在个人投资者额度方面,从100万元人民币提高到300万元人民币。如个人同时通过银行和证券公司参与试点的,两种渠道分别各有150万元额度。
值得关注的是,“跨境理财通2.0”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增加证券公司参与试点,同时将内地销售银行的人民币存款产品纳入“北向通”合资格产品范围。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范围由“R1至R3”扩大为“R1至R4”风险等级(不含商品期货基金),更好满足大湾区居民多样化投资需求。
此外,“跨境理财通”2.0还优化了宣传销售安排,细化明确境内销售机构、境内合作机构展业行为规范,引导金融机构为大湾区居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多家银行积极扩容相关产品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随着“跨境理财通2.0”正式落地,多家银行积极扩容跨境理财通产品数量。
渣打银行大湾区行政总裁林远栋表示,“跨境理财通”是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重大里程碑。新政策发布后,渣打银行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推进产品与服务升级,包括将合资格的“南向通”基金产品数目增加至超过140个,从而涵盖中高风险及主要投资股票市场的基金,并会在“北向通”投资产品方面增加人民币存款产品及逾40只风险等级为“R4”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涵盖新消费、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新科技等新经济行业,给客户提供更多选择。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获悉,该行发挥工银集团一体化优势,联动工银港澳机构,积极响应和推进“跨境理财通2.0”落地。2月26日起,该行需要调整额度的内地投资者可通过线上进行预约申请。在可投资产品方面,该行“南向通”产品数量由近110只大幅增加至超220只,涵盖基金、债券及不同币别定期和活期存款;“北向通”为港澳投资者提供超过150只理财产品、公募基金产品及人民币定期存款产品,丰富可投资产品范围,供投资者自由选择。
“业务开办前,已经有不少投资者密切关注并咨询。”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积极响应“跨境理财通2.0”全新升级,已在大湾区8市23家二级机构700余家网点做好产品、渠道等相关服务,满足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居民南向北向、线上线下“跨境理财通”业务需求。
“身边好多朋友都开始增加人民币资产配置,听说理财通也可投资内地人民币存款产品,赶紧试试。”澳门的陈先生在“跨境理财通2.0”政策落地后,第一时间通过境内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在线购买了“北向通”首批人民币存款。
佛山的胡小姐也在业务首日完成了一笔300万元的“南向通”交易,并购买一款中银香港的投资产品。“之前我已经投资了100万,但额度还是比较少,现在个人投资者额度提高到300万,对我来说是比较好的。”胡小姐说道。
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表示,“跨境理财通2.0”发布后,很多客户到网点咨询,表示大湾区居民身份“很吃香”,要抓住大湾区的政策红利,享受大湾区跨境投资机会。广州、东莞、佛山、珠海、中山、江门、惠州、肇庆建行各大网点均有不少客户前去咨询和办理了理财通业务。
此外,汇丰、渣打、恒生、星展等外资行均已更新理财产品数量和产品范围,其中渣打银行、恒生银行明确指出,已上架部分风险等级为“R4”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末,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业务的个人投资者7.1万人,其中涉及港澳个人投资者4.6万人,内地个人投资者2.5万人;跨境理财汇划金额138亿元,其中“南向通”130.13亿元,“北向通”7.87亿元。新版“跨境理财通”政策落地后,将更好地满足大湾区居民的资产配置和理财投资需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效促进大湾区民生经济融合。
(作者:家俊辉,刘琛 编辑:萧北)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