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向上|打通成果转化“卡点” 广州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吴佳楠 广州报道
当前,广州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如何开辟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备受关注。
此前召开的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会上关注焦点。围绕新质生产力,广州如何以“二次创业”的奋进姿态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2月27日,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分会场举行。分会场云集了来自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多个前沿领域的企业家和学界专家,为广州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广州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广州市副市长江智涛在会上表示,目前广州已初步搭建了科技创新的全面框架,但仍面临科技创新成果供需对接不相匹配的矛盾,接下来要瞄准问题靶心,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出发,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卡点”,把成果创新的及时转化应用到产业发展中来,催生更多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
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卫表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为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粤芯将主动承担广州市集成电路产业链链主企业责任,推动企业能级延伸,主动响应工业和汽车芯片市场的需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协同打造产业链的生态融合,构建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撬动产业生命力
日前召开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新质生产力新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核心要义是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始终是新质生产力实现新飞跃的关键因素。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龚建文在会上表示,当前广州正处于动力转换、优势再造期,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期,广州要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坚定不移走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坚决扛起全省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的担当,把创新落在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
事实上,细数过去一年广州出台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政策,无一不是落在科技创新这一交汇点上,向新质生产力要发展新动能。
为聚焦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优化提升方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开展“递补支持”;为引领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广州出台“高企26条”,扩大“免申即享”范围,共下达经费11.34亿元,直接受益企业7300余家;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广州出台《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联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牢牢扭住自主创新“牛鼻子”,2023年,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跃升至全球第8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至1.3万家和2.1万家;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增量全国城市第一。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向“新”发展成效显著。
广州数字科技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程欧在会上表示,广州数字科技集团连续多年的研发创新投入在企业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超过10%,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为12.6%,年均新产品产值率超过80%,在多个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大了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了在算法、算力、数据场景、数字科技全要素的协同发展。”程欧介绍,集团下属企业广电运通,自主研发ATM钞票识别技术,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水平的“ATM中国芯”,成为全球三大掌握全套现金处理技术的唯一中国企业。
通过自主创新撬动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新领域发展,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仇明全深有同感。他认为,新质生产力的要领在于科技创新,在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之本,这是公司能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目前公司技术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5%,技术研发投入占比超过总投入的80%。今年年初,小鹏汇天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走出国门,亮相北美CES消费电子展,引发欧美、日韩、中东、澳洲等全球多地的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接下来公司将继续坚持走自主研发道路,以技术创新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不断升级。”仇明全透露,小鹏汇天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将在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接受预订,并力争在2025年年底实现量产交付。
作为广州高新技术企业代表之一,北醒科技董事长李远同样表达了要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的看法。
“北醒作为智能驾驶行业的一员,深切感受到创新对于整个智能驾驶行业的影响。”李远表示,过去一年是智能驾驶行业飞速发展的一年,智能驾驶行业能呈现飞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坚持科技为本的发展理念,从而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精准对接
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广州构筑起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护城河”,实现了许多“从0到1”的科技创新原始突破。
但要实现“从1到无穷”的创新火花迸发,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正是关键路径所在。
江智涛认为,尽管广州已初步搭建了科技创新的全面框架,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进步空间,难题突出表现在科技创新成果供需对接不相匹配的矛盾上。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是一个新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江智涛表示,重点解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供需对接的矛盾,要强化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充分调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积极性,着重企业需求和科技成果的有效对接和科技转化,确保科技成果从源头上更加符合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广州正积极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
作为广州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代表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王德保认为,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广州此前发布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国创中心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
“接下来国创中心将继续以关键技术集群式突破和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使命,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王德保表示。
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李远清表示,为解决科技成果和企业业务场景脱节的难题,琶洲实验室将成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联合研发中心,实验室目前已与汽车电子龙头企业德赛西威达成合作,共建“智能驾驶与人机交互联合研发中心”;并建设实验室和高校科研成果展览展示中心,建立和企业及资本方的交流对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及产业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水平人才支撑。
2011年,于广平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来到广州,参与建设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如今已担任该院院长的于广平,对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颇有感触。
他表示,一批科研成果,一支科研团队,一支科创基金,一个创业孵化器和一个产业园区,是支撑研究院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研究院将持续推进成果转化,由高技术服务向高技术产品转变,围绕船舶制造、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领域,继续布局工业智能产品开发和应用,实现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的成果转化路线。
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接下来将凝聚成果转化工作合力,加快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的1+N政策,形成成果转化工作联动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施“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免责机制,建立健全科研成果的分类评价和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各部门、全社会鼓励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作者:吴佳楠 编辑:喻淑琴)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