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一年间丨是后劲,也是底牌!她的两会提案与“中腰”技术有关
全国政协委员、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乔红院士多年来持续关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
聚焦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今年两会,乔红委员将就夯实关键核心技术“中腰”、加快打通国家高水平学术-技术-产业协同机制等履职建言。
春节刚过,全国政协委员乔红就来到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调研,进一步完善今年的提案内容。创新中心成立三年来,已经聚集了30多家机器人企业及研发中心。乔红调研发现,创新中心虽然整合了机器人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化创新主体资源,但在产学研共融发展上依然面临一些问题。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 蒙洋:产业端和技术端现在沟通并不是特别顺畅,就是说真正的一线的企业需求端对于技术端有什么新的研发成果,他们其实并不了解,所以我们要有更好的一种机制能够沟通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 乔红:咱们这个“中腰”技术,现在有没有特别重视?
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 蒙洋:其实挺重视,但是并没做起来。“中腰”技术其实现在流行叫关键的共性技术,现在没有人去梳理。比如说我们创新中心也在尝试做这个工作,但是我们能够整合的资源和对行业的理解也许还受限,但是我希望后来未来能有更多的专家带着我们,或者跟我们一起来发现更加共性的技术,把这“中腰”能做好,这是厚度。
全国政协委员 乔红:这是后劲,也是我们的底牌。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路径。通过走访调研,乔红委员发现机器人产业虽然前景市场广阔,但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构建高水平的学术-技术-产业协同机制,提升产学研融合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 乔红:调研里面感觉我们到了一些比如科创中心,他们有非常多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对于这种通用的这种技术的需求实际上是积累不够的,第一个是每个企业要做事情的时候,他们技术储备不够,第二个部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也不够。
作为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乔红委员长期从事机器人技术攻关,也非常关注上下游产业链在科技创新中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去年全国两会,乔红委员就创新成果转化落地中的痛点和堵点在提案中提出两个共融,也得到了相关部委的积极回应。
全国政协委员 乔红:希望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能够共同一起来为国家做事,同时希望一个学术、技术和落地能够共融,这两个共融。科技部和工信部都进行了很好的正面回应,我们自己也在北京市的支持下,深度参与了北京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乔红在调研中发现,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但是不少传统产业在转型发展中虽然势头强劲,却也面临不少困惑。
首钢园项目负责人 高展:首钢园地区已经引进了二十几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在这个核心区它有几家企业,各自的技术也好,都是蛮分散的。还是需要有一个比较强大的这样一个平台,把科研的力量带进来,把企业的势能都给串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 乔红:我们要的技术,不是散的技术,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它定义清楚。
过去一年,乔红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区调研发现,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各主体的效能,是更好促进产业发展、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全国政协委员 乔红: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这刚好就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那么如何把这个部分能够真正打通,从学术就是原始的创新,到我们的技术到产业能够真正落地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关键核心技术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能否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的重要因素。今年两会,乔红委员将就夯实关键核心技术“中腰”、加快打通高水平学术-技术-产业协同机制等提出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 乔红:希望把从学术到技术到落地这种技术里面的这种通用技术的“中腰”做好。我们就能够吸收科学的蒲公英的种子在这里面去测试,我们就可以吸收应用当中的新产业来测试。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从制度上让这些人能够安心,引导一些科研工作者和技术工作者,能够进入这样一个大的技术“中腰”的部分。“中腰”保护好了,那么学术的绽放和产业绽放就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的能量。
(来源:央视新闻 记者:帅俊全 褚尔嘉 韩文旸 赵迎晨 王帅)
(编辑:曹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