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全国政协委员叶兆佳:横琴封关后琴澳将加速融合,建议给予合作区更大力度的法律支持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广州报道
3月1日零时,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正式实施封关运行。合作区封关运行象征着琴澳两地物理层面实现打通,同时也对琴澳两地在“软联通”融合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未来,合作区如何在软联通设施上加快建设,构建更加完善的琴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以实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横琴方案”)中设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澳门银行公会主席叶兆佳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在粤澳两套法律制度共存的体系背景下,合作区顺利完成封关运行是落实合作区建设的初心使命、实现横琴方案第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性举措。但目前合作区的实体经济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政策和金融服务的应用场景也有待丰富。
叶兆佳建议,相关部门要对合作区民商事法律法规给予更大力度的立法支持,以推动更多软设施的互联互通。同时,叶兆佳建议未来合作区应集中精力在既有政策的落地实施上,并依据封关后出现的实际问题对现行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通过实质性地改善法律和营商环境,进一步促进两地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融合,不断为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更好条件。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澳门银行公会主席叶兆佳,受访者供图)
构建与澳门衔接、国际接轨的民商事规则体系
南方财经:今年全国两会你将提交什么提案?提案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叶兆佳:今年我的提案方向是《提升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营商环境,构建民商事规则衔接澳门、接轨国际的制度体系》。
两年多来,粤澳双方在横琴方案的指引下,在合作区搭建起了运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架构。3月1日,合作区正式封关运行。这是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体制机制运作顺畅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横琴方案第一阶段目标的标志性事件。
展望未来,两地需思考的是如何实现横琴方案中设定的2029年及2035年这两个中长期发展目标。为此,两地在软联通设施的融合上,包括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需提出更为严格的实质性融合要求。这就需要两地进一步探索推进规则衔接的新模式,在遵循宪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前提下,逐步构建民商事规则衔接澳门、接轨国际的制度体系。
过去几年,国家支持合作区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广东省及横琴也做了细化方案。但涉及国家事权如金融、跨境资金流动等领域,地方政府一般只有建议权,地方人大立法权难以解决上述事项。
环视全球,不乏国家或地区存在法律制度融合嵌套的案例,例如,迪拜国际金融城(DIFC)和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市场(ADGM),将普通法法律体系融入民商事法领域,从而更好地解决涉外民商事争议。这些经验,可成为横琴合作区下一步民商事规则衔接澳门、接轨国际的制度体系的重要借鉴。
因此,我建议参考国际经验或参照内地海南的做法,从全国人大层面制定合作区涵盖经济金融等领域的民商事法律制度;或参考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经验,通过全国人大授权广东省或者横琴,提升地方的立法权限,给予广东省或合作区在民商事法律法规上更大力度的立法支持。
南方财经:具体而言,合作区封关运行后,哪些领域还需要从法律制度层面进行调整和融合?
叶兆佳:合作区的封关运行象征着两地在物理层面实现了封闭管理。事实上在封关前后,两地并未对基础法律制度进行修改,而是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寻求了对双方最为便利的实施方式,以确保封关过程的顺利进行。在目前两套法律制度共存的体系中,这一措施无疑是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
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在封关后所面临的问题上。对于那些在行政层面难以进行调整的事务,我们应当寻求在法律层面上的衔接与协调,以促进两地的深度融合与合作。
例如,未来澳资企业在合作区内能够依据澳门法律进行商业活动;澳门居民在横琴居住时涉及的民事法律问题能否继续遵循澳门现行的法律习惯,这些问题均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尽管澳门的法律体系并非最为完善,但其与国际接轨的程度相对较高,这在过渡阶段将为澳门企业的业务扩展提供便利,同时也为吸引外资在合作区的落户提供保障。
因此,为实现两地法律环境的一致性,琴澳两地均需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制定相应的特殊法律安排,同时司法制度也应随之作出相应的优化。
横琴封关后金融业期待更多应用场景
南方财经:封关后,合作区在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方面,还需完善哪些法律制度与规则衔接?
叶兆佳:近年来,国家和省市区层面已分别出台了相对完善的跨境金融规则制度。但从监管角度来看,目前合作区的金融监管权限主要集中在省级层面,在选择涉港澳、国际法律的权利等方面不够完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澳门以及国际金融机构落户横琴的吸引力,两地在金融监管领域仍有进一步沟通与加强的空间。
例如,根据现行监管规定,澳门金融机构暂时无法在合作区洽谈业务,为居住在横琴的澳门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封关后,更多澳门居民将选择在合作区居住和就业,他们期待澳门金融机构能够将澳门的银行、保险等服务延伸至合作区。这些需求并不需要法律层面的突破,但需要金融监管作出相应的权限调整。
又例如,目前澳门金融机构在合作区的分支机构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开展移动支付等业务,但这些服务均需在内地监管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封关后,能否进一步开放将合作区的澳资金融机构的业务权限?
此外,电子围网政策的顺利落地需要两地监管机构进行账户基础建设方面进行协调。
未来,两地能否以澳门新街坊作为试点,小范围内尝试两地金融机构展业范围的打通,进一步推动合作区跨境资金管理模式创新,在跨境资金联通、跨境资产转让、跨境财富管理等领域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值得两地监管机构共同探讨。
南方财经:未来在合作区展业的澳资和中资机构应如何发挥优势,应对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叶兆佳:在现行监管制度框架内,合作区内的澳资银行在零售业务领域仍面临着不少限制。因此,公司业务将成为这些银行发展的重心,同时也是其竞争优势所在。
相较于内地机构,澳资银行在为澳门本地企业及澳门的跨国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有更为显著的优势。澳资背景的金融机构依托母行的国际化的背景,丰富的经验以及更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国际客户的需求,从而为合作区内的澳资企业和跨国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但随着合作区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性金融机构入驻合作区。这无疑将对合作区的澳资机构和中资机构带来一定挑战。我们必须在人才、服务等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澳门金融管理局高度重视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这一议题已成为粤澳两地所有本土金融机构共同关注的焦点。当然,竞争也伴随着机遇。随着合作区经济的发展壮大,市场规模将随之扩大。蛋糕做大了,本地机构无疑将分一杯羹。至于能够分得多少份额,则取决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南方财经:正式封关运行后,你对金融业在合作区的发展有何期待?
叶兆佳: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经济活动的繁荣必将带动资本流动的活跃。未来两地的金融业将加速融合,除了传统的银行服务外,创投、债券、财富管理,跨境人民币等领域的金融合作都值得期待。此外,电子围网的实施也将很大程度地推动两地资本的自由流动。
但目前合作区的实体经济尚处于发展初期,金融服务的应用场景也有待丰富。
因此,我认为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将关注焦点集中在既有政策的落地实施上。随着封关运行的启动,两地间的经贸合作与人员交流加速,这将为先前出台的政策提供多样化的应用实践。
未来,我们亟须依据封关后出现的实际问题,根据实践情况对政策优化完善,让政策红利更早、更充分释放,通过实质性地改善营商环境,不断探索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分线管理”特殊监管体制带来的优势,吸引更多企业入驻,金融业才能落地更多应用场景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更好助力澳琴加速一体化通过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取得更多实质性新进展,不断为澳门居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更好条件。
(作者:郭晓洁 编辑:李振)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