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Eyes On China丨专访香港德国商会主席Johannes Hack:中德将继续保持紧密合作 以制造业优势融入高质量发展

21对话何柳颖 2024-03-06 20:0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何柳颖 香港报道

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对于许多想要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外企而言,香港是重要一站。

“香港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我们可以从香港开始探索(中国)市场。对于已经在香港的外企来说,香港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这里法律制度良好,金融环境独立,税率较低。这都是让德国公司留在香港的原因。”全国两会召开期间,香港德国商会主席Johannes Hack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Hack介绍,目前在香港的德国企业聚焦在采购和物流行业。他称,德国的大型零售集团大多在全球范围内运营,他们销售的许多消费品都来自中国内地。对于在香港的许多德国公司而言,经济机会吸引他们继续将中国内地作为其采购来源地。

德国制造业优势突出,在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在华德企可以如何参与其中?就此,Hack表示,“在电动汽车领域,德国企业正向中国内地企业学习创新,而在专业医疗设备,高度专业化的先进制造设备,我想德国公司依然保持着一些优势,他们也会尝试将这些优势融入到这些领域的发展中。”

展望中国与德国的后续合作,Hack强调中国和德国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会继续保持。他表示,“在中国内地的德国企业非常满意他们在那里的业务,他们认为中国内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也是他们想要立足的市场。”

从香港开始探索中国市场 

《21世纪》:在你担任香港德国商会主席期间,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Hack:我在香港已经有六年时间,在探索这个城市的过程中,我发现香港非常都市化,同时也有大量的森林等风景。

在我来到香港不久后,我香港岛上发现了一条叫“荷兰径”的小路。那是一条很窄的道路,踏上这条小路,你从城市出发,很快就能够到达丛林,对我来说这非常特别。那天早上我很早就出发,雾很大,我看不太清楚,突然间我听到了野猪的声音,我也看见了它们。那是非常特别的一刻,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经历。

在我担任香港德国商会主席期间,中国外交部驻港公署组织了两次到访内地的行程,一次去了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一次去了河南省和陕西省,这些经历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21世纪》:我们谈谈在香港的德国企业,目前经济环境复杂,德国企业在香港的经营情况如何?重点行业或企业类型有哪些?

Hack:一直以来在香港有很多德国的采购企业,也就是从中国内地采购产品的公司。德国的大型零售集团大多在全球范围内运营,他们销售的许多消费品都来自中国内地,这是一大特点。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物流,这主要得益于香港的港口。我们在金融方面没有那么强,采购和物流行业是我们更为关注的重点。

在新冠疫情期间,这些公司的业务非常不错,因为人们居家时购买了很多东西,德国公司从中国采购和运输了大量产品到欧洲。目前德国消费情绪相对较低,对烧烤架、花园家具等产品需求不是很高,企业都非常希望德国和欧洲的消费情绪能再次走强。

《21世纪》: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你如何看待香港的营商环境?

Hack: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非常重要,这个重要性会持续,也是香港为人所知的标志形象。我们谈论任何地方时,这个地方拥有某些容易辨认的特征很重要,能让人们瞬间意识到“噢,这说的是香港”。因此像国际金融中心、环球贸易广场这样的形象和概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保持开放很重要。最近关于新立法有很多讨论,我们理解政府有必要这样做,我们也认为对于香港来说,继续向世界敞开大门也非常重要,也许有时候要在安全与开放之间取得平衡。

《21世纪》:你认为对于外国企业特别是对于德国企业而言,香港有哪些独特优势?又有哪些劣势?

Hack:优势非常明显,这里有良好的英语环境,会说英语和普通话的高水平人才很多。我多次强调,会说普通话很重要,但这对我们来说非常困难,因此香港的英语水平和英语环境很重要。

互联互通也很重要,在香港去哪都很方便,可以随时与他人交流意见。香港是一个与中国内地不同的地方,我们经常谈到“一国两制”。但老实说,在德国和欧洲,很多人并不知道“一国两制”实际上意味着什么。所以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例如两地使用不同的货币,在香港使用的是港币,而不是人民币。香港也有更加开放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可以谈论各式议题。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让德国和欧洲人了解的事情。

《21世纪》:你刚刚提到,一些德国企业希望通过香港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在当前形势下,这些企业的需求或者偏好是什么?

Hack:香港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我们可以从香港开始探索中国市场。在内地,(移动支付方式更受欢迎),比如用微信购物和消费,而且大部分的标识也是中文。在香港,人们依然习惯使用现金购物和消费,也配有英文标识,这对于外国人来说更容易适应,外企也更容易在这里立足,开启中国之旅。

对于已经在香港的外企来说,香港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这里法律制度良好,金融环境独立,税率较低,这些都是让它们留在香港的原因。

以制造业优势融入中国高质量发展

《21世纪》:我们谈谈大湾区,你曾到过哪些大湾区内地城市?你对这些城市有什么感受或印象?

Hack:我去过深圳、珠海、东莞、广州,也曾游览过港珠澳大桥。我认为每个去过深圳的人,都能看到这个城市的飞速发展,并惊讶于其巨大变化,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深圳速度”,如果你去广州、东莞,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我想德国企业也都意识到了这些城市的优势,在整个大湾区内,有着大约五百家德国公司,我们在广东省已颇具存在感。我们也需要明确,除了大湾区这一区位优势,香港能够带给德国公司带来哪些额外优势。

《21世纪》:你如何看待目前大湾区的市场机会?

Hack:我们都知道,目前包括中国内地、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经济状况还可以,但并不是特别好,我们经历过经济更好的时期。我认为对德国公司来说,经济机会吸引他们继续将中国内地作为其采购来源地。

《21世纪》:德国的制造业非常强大,近来中国热议高质量发展、高科技制造,你认为德国企业可以如何参与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Hack:我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所在。比如电动汽车行业,一些德国制造商正在关注中国企业(的发展),并从中寻找可以学习的地方,在这个领域里,中国有很多创新。

我认为,在很多方面,德国的制造商可能需要更加努力,需要跑得更快才能迎头赶上,比如在电动汽车领域向中国企业学习创新。而在专业医疗设备,高度专业化的先进制造设备方面,我认为德国公司仍有一定优势,也会尝试将优势融入到这些领域的发展中。

中德合作关系将继续保持

《21世纪》:中国2023年实现了5.2%的经济增长。你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于外国企业的意义?

Hack:我认为中国正在进行一些变革,中国正在改变经济结构,把重心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上转移到高质量发展和新兴技术上,这是一件好事。这些变革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产能(提升),其中一部分产能也出口到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包括德国。

我认为,我们必须谨慎地在进步中寻求平衡,确保中国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在积极进步的同时,不对西方市场形成过度压力。例如当前中国制造商向德国市场投入了大量电动汽车,这是好事,但在德国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因为就业问题对德国来说也相当重要。我认为必须在这中间找到平衡,这将是2024年非常重要的事情。

《21世纪》:全国两会正在召开,你对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有什么期待?你如何看待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Hack:我觉得中国和德国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会继续保持。数据显示,2023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中国内地的德国企业非常满意他们在那里的业务,他们认为中国内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也是他们想要立足的市场。

(实习生黄润喆对本文亦有贡献)

策划:于晓娜

记者:何柳颖

监制:朱丽娜

编辑:李莹亮

设计:黄丹虹

视频制作:袁思杰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何柳颖 编辑:李莹亮)

何柳颖

21报系海外部记者

关注东盟财经动态、时政热点。欢迎交流!微信:SoniaHo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