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长与科学家共话原始创新:大湾区要依靠科技创新“变量” 实现高质量发展“增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梁施婷 北京报道
2024-03-07 05:00

全国两会期间,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与两位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围绕推动原始创新与培育新质生产力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一位是从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超过20年的局长,一位是工作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

早在去年10月,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就呼吁过,“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等,引发了社会的诸多讨论。过去一年,王桂林实地调研了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后发现,“实现产业科技化或科技产业化,最终还是要靠企业家做这个事”。

今年全国两会,王桂林带来了《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等多个提案,呼吁进一步发挥企业家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助力中国向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迈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所东莞研究部中子科学部副主任孙志嘉今年同样关注基础研发、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话题。他在启程赴京前,专门到东莞松山湖科学城走访调研,关注如何进一步做好科研平台储备人才的生活配套,吸引更多潜在的高层次人才就地落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两会,他将向大会建议加大力度支持广东实验室体系建设,在大湾区加快布局建设更多大科学装置,尽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科学装置集群,“组队”联手解决国家战略科技问题。

图片来源:IC photo

要把“从0到1”的科学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王桂林和孙志嘉向大会提交的提案中,两个关键数据尤为引人关注。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关键环节及高端产品对外依赖度普遍高达80%以上;广东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在10%左右,缺乏与发达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博弈的能力。

在王桂林看来,我国要想在科技革命和时代变革大潮中抢抓机遇、做大做强,需要培育一批能够突破低端锁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的优秀企业,甚至可实现技术反向输出的世界一流企业,方能实现从经济大国、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制造强国的转变。

到2035年,广州的经济总量要翻一番。“再造新广州,不可能是原来的简单叠加,一定是依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以新质生产力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王桂林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增量”,必须要依靠科技创新这一“变量”。

“我认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最根本是要有‘从0到1’的科学,这样才会有世界一流的企业。”王桂林表示,我国要从制造大国、科技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科技强国,必然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当“从0到1”的科学掌握在自己手中,并由此形成产业生态,才会解决“卡脖子”问题。

王桂林建议,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用稳定的政策环境增强企业家的信心,用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家成为要素整合者、市场开拓者、创新引领者,支持企业家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我们要为企业家创造‘一池最适宜的水温’,以一流生态成就一流企业。企业家就像鱼,水质水温适宜就会游过来。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政府要给企业家稳定的政策预期,建议设立‘企业家日’,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公正法治环境,充分尊重企业家的科技创新意识和举措,让企业家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和引领者,打造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和金融家交融共生的生态。”王桂林说。

具体而言,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者”作用,从制度设计上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优化企业研发经费统计方法,统一企业会计核算、高企认定、加计扣除税收规定三类口径,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全面实施以“亩产论英雄”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促进科技、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向制造业集中配置。

创新要真正形成技术支撑力

“粤港澳大湾区让我体会最深的还是对人才的尊重。”孙志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让科学工作者能够在里面找到发挥空间,支撑研发平台。

不过,大湾区内仍存在创新短板。孙志嘉表示,除了散裂中子源一期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外,其他设施仍处于启动建设期或推进阶段,尚未真正形成技术支撑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2)》指出,2017—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总量达176.9万件,位居世界四大湾区之首,但从专利质量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发明专利的影响力仍处于较大的劣势,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产出能力较弱,技术自给能力不足问题突出。

今年,广东继续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除了计划开工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分中心)建成运行,还在争取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落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粤港澳应用数学中心等建设,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如何进一步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原始策源地?

对此,孙志嘉建议,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方面的优势,围绕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平台,把更多重大科技项目和基础研究项目优先配置到大湾区,支持广东参与和承接更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领域、前沿领域从聚跑向并跑和领跑转变。

比如在合作模式上,可以协调多方政策资源,完善部省协同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构建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社会资本和企业共同投入的多元出资模式支持广东承接更多部省联动重大项目。

此外,孙志嘉也提出,支持广东参与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在广东重点布局一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工业软件、芯片设计与制造等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带动大湾区在相关重点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作者:梁施婷 编辑:于长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