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北京报道
3月6日下午,浙江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也回答记者现场提问。
有记者在提问时提到Sora应用、浙江企业家使用AI变换5种语言推销商品这两个案例,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现场回应:“这两个热点新闻事件恰恰折射出创新创意的巨大价值,彰显了作为创新创意主体的人才的无穷魅力。”
在回答浙江全力打造“三支队伍”的相关考虑和目标这一问题时,易炼红表示,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是支撑引领浙江发展的战略之举、关键之策、制胜之道。当前,浙江把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来抓,着力构建通盘考虑、系统谋划、高效贯通抓人才的工作体系,树牢“大人才观”。
要想爬坡过坎、转型发展,创新和人才是浙江必须要直面的问题,这意味着新的挑战,也会带来新的机遇。
聚焦人才,破解浙江“新成长烦恼”
一直以来,浙江的发展受到部分先天条件的制约,作为一个资源小省,浙江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左右。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块状经济让浙江率先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自2002年804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82553亿元,浙江的GDP连跨8个万亿元台阶,目前位于全国第四。
2023年7月,“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的新闻发布会上,易炼红曾提到一次浙江“成长的烦恼”,那时指的是浙江的率先发展遭遇到了一些瓶颈制约,包括资源要素制约、生态环境制约等。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浙江代表团开放日上,易炼红提到,当前浙江发展面临着新的成长烦恼,进入了又一个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最大的坡、最大的坎就是科技创新。创新驱动的底层逻辑是人才驱动,关键在人才,所以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才作为强省之基、转型之要、竞争之本。”
浙江“人才强省”建设走过了20年。今年以来,继开年“新春第一会”提出“三支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全国两会期间,浙江继续传播人才建设的思路和计划,加大引才育才力度。
“浙江要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关键在人,关键在队伍。我们必须强化高素质干部队伍这一决定因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这一中坚力量,高素养劳动者队伍这一基本支撑。”易炼红表示。
与“新春第一会”相比,此次浙江代表团开放日中,浙江明确提出了“1+6+7”的人才工作体系,“1”是树立一个理念,以“大人才观”广开育才、引才、聚才、识才、用才、护才之路,“6”是聚焦六大方向,“7”是实施七项行动。
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在市场经营一线中深刻体会到,在世界经济舞台竞争中,科技是硬实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决定因素。民营经济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建设一支高水平企业家队伍尤为重要。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要求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浙江强调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抓到了关键处。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叶苗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打造一支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宁波在深入推进“一人一技”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在技能培育、技能生态、技能创富三方面下功夫,着力构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浙江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潘家栋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未来要聚焦民营企业实际需求,帮助企业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尤其是解决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寻求科技创新路径
“当前我们面对市场需求不足,内外竞争激烈等各种困难挑战。浙江的企业家要挺身而出,敢于突围突破,敢于创新创造,善于化危为机,再长浙商雄风,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易炼红在浙江代表团开放日现场发出呼吁。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名片,“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08席、连续25年居首位。一则浙江官方公布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浙江民营经济的密度:平均每6个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板,每20个浙江人就拥有一家企业;浙江省外浙商800多万人,其中在境外200多万人,在全国各地600多万人。
一直以来,浙江都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持续优化环境促进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尤其是去年以来,浙江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潘家栋表示,进一步而言,需要凝聚发展共识,破除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壁垒。同时,提高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建立企业家政策沟通机制,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预期环境。与此同时,鼓励民营企业多投向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平台建设,助力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当前,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是浙江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正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创新推动着产业焕发创新活力。
“我们经过7年持续攻坚克难,突破稀土顺丁橡胶这一‘卡脖子’技术,实现进口替代,从过去微利到现在产销两旺。此外,我们在前纺油剂、无氟防水剂等产品领域打破国外垄断,快速赢得市场、取得良好经营效益。”徐冠巨表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浙江省科协副主席王立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硬实力和软环境双轮驱动,才能有效促进科技创新,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硬实力提供了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而软环境则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激励机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进步和生产力的全面提升。”
王立平还认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其他科技创新力量的有机统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也包括开展 “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浙江正在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未来可以在数字经济方面抢抓哪些发展优势?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肖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浙江需要抓住三大发展优势:一是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基于已有的科技平台和产业优势,提前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技术前沿和未来产业,二是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三是重塑平台经济竞争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并介绍了发展数字经济的战略构想和发展重点,要从高质量打造数字中国浙江样板的目标出发,大力推动数据市场建设。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不同,数据具有自我放大、网络联系强、技术含量高等新特点,对市场制度安排有诸多新要求。因此,浙江有必要在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市场制度创新等方面展现新担当。
“此外,浙江还可以适度超前布局数字新基建,也需要着力推进数字领域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进程。大力推进数字科技与数字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启动数字技术创新链、数字经济产业链与价值链的补链、固链、强链工程,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投资数字领域,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落到实处。”曾刚说。
(作者:柳宁馨 编辑:陈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