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看保险: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全国推广,农业、养老、健康等民生话题引发热议

最保险郑嘉意 2024-03-11 19:23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郑嘉意 北京报道

2024年全国两会已经闭幕。在今年的两会中,有哪些与保险相关的热点议题呢?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6次提及保险,涉及农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出口信用保险等重点领域。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在构筑民生保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政府工作报告之外,记者注意到,亦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中谈及保险相关话题,内容除养老保险、医疗与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外,亦涉及保险资金优化、车险市场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等多个热门方向。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

农业生产密切依存于自然条件,是被公认的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弱质产业”。作为市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分散生产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强化防灾防损能力。

当前,我国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发展已驶入“快车道”。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430亿元,同比增长17.28%,保险金额达49828亿元。

高速发展同时,我国农业保险仍存在需求侧与供给侧错配问题。需求侧,众多小农户的生产规模小且相对分散,使得保险机构在承保、核损、理赔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较高,很难达到规模经济;供给侧,因财政补贴不足和市场导向问题,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针对农业保险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包头稀土研究院磁材研究所副所长闫宏伟建议,研究设立农牧业新品种首种、首养保险进一步发挥出种业保险对于种业发展的保障作用,有效降低新品种推广风险,更好助力种业研发。

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建议,加大农业政策支持,优化智能供应链建设和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传统农产品外,随着水产消费持续增长,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水产品国。但同时,渔业保险市场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出险原因界定难、损失评估难、赔付率高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一是在水产养殖大省选取先进养殖模式作为水产养殖保险发展试点,中央财政进行直接补贴或以奖代补,通过试点不断探索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险发展模式。二是建议中央财政将全国渔业保险纳入保费直接补贴范围,对渔业再保险进行补贴或提供兜底式再保险服务。

持续完善养老保险三支柱

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工作任务中提及,将在全国范围推广个人养老金制度。虽具体时间仍未公布,但记者注意到,这是试点运行一年多后,官方首次明确个人养老金制度将在全国范围推广。

记者查询中国银保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现,保险方面,目前有21家保险公司推出的40款个人养老金产品在售,主要包括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两全保险、年金保险、万能险、分红险等。

值得注意的是,从试点结果看,个人养老金发展仍存在开户人数多、缴费人数少、投资人数更少等困境。有业内学者指出,当下,不少用户对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认知仍停留在金融产品层面,而非国家战略与制度层面。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关注到,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在参与配置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缴存和投资时均有所顾虑。周燕芳建议加强个人养老金的宣传、加大税收激励与差异化设计、针对年轻人差异化设计产品,同时优化服务流程,降低个人养老金的选择门槛。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建议,优化现有个人养老金试点、增强制度弹性、借鉴企业年金模式、以完全市场化的模式设立国家养老金的个人子账户。同时,国家可采取措施适当提高收益率并降低投资风险,对于万一出现长期投资的亏损,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养老金保险进行托底。

全国人大代表、毕马威中国顾问李慧琼则建议,为优化内地养老金优化配置,建议未来中央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容许内地个人养老金投资于香港强积金基金,建立两地“养老基金通”。

推动长期护理险可持续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城镇化率增长,我国家庭结构日益简化,老年群体与子女同住比例下降,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的养老需求上升。同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高龄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人比重增加,对照护机构护工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此前,原银保监会曾于2023年3月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转换业务试点自2023年5月1日起开展,试点期限暂定为两年,经营普通型人寿保险的人身险公司均可参与转换业务试点。

当下,各头部公司中,中国人寿已在40多个城市开展69个长期护理保险项目,覆盖3500多万人;泰康养老自2017年起全面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至2023年中旬,累计参与北京等28座国家试点城市,扬州等18座自行试点城市的承办服务工作,服务覆盖近3000万人。

长期护理险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提议,加快推广全国长护险服务、创新长护险保障模式、优化精算管理基金筹资和支付,同时,加强照护服务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可持续性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建议,总结各地试点经验,探索在全国层面形成统一规范的评估标准和专业独立的评定机制。对于评估标准、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分别出台明确细化的指标体系,加强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认真把好“准入关”。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新基石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颖则建议,尽快建立全覆盖的长期护理保险,让更多的失能老人能够支付护理费用,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帮助老年人享有更加尊严和舒适的晚年生活。

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强化医保基金使用常态化监管,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国家医保局在去年下半年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中央财政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已经达到3840亿元,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018年490元上升到2023年640元,个人缴费标准也合理提高。

当下,我国逐步迈入中度老龄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友邦保险(国际)有限公司区域执行总监及荣誉顾问容永祺指出,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职工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减轻职工自付医疗费用。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龙国英提出提高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层次,增强抗疾病风险能力,创新居民医保缴费机制,切实减轻居民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则建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医保局应对惠民保的功能定位及特药目录纳保规则进行修正和完善,充分发挥惠民保在多层次保障中的功能,保障惠民保可持续发展。

疾病扩容与数据互通亦是热门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施卫东表示,近年来,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等常见心理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建议将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纳入医保特殊病种补贴,进一步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进一步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环境的变化,中小学生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抑郁症检出率呈现低龄化趋势,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部分省市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做法,并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项目纳入医保范围,提高患者就医的积极性。

数据互通方面,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医保和卫生健康部门拥有海量质量高、字段多、更新快、覆盖广的医疗健康公共数据要素资源,应加强医保医疗公共数据互通共享。

加强出口信保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推动外贸质升量稳。加强进出口信贷和出口信保支持,优化跨境结算、汇率风险管理等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

2013年以来,我国已先后设立22个自贸区,正在高标准建设海南自贸港。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曙光表示,对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更高要求,金融支持自贸区港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加力提效。主要体现在:金融改革还需深化、金融服务还需加强、风控体系还需完善。

对此,宋曙光建议,一是强化金融改革先行先试,二是强化金融科技创新融合,三是强化金融安全保障体系,四是强化金融机构协同发展,深化“政银保”合作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自贸区港金融服务体系。

优化保险资金运用

随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推进,保险资金进行股权投资的交易愈发活跃。资金属性上,保险资金以其期限长、来源稳的特质与股权投资相匹配,加之近年来国内债券利率低位波动、股市延续低位震荡,股权投资重要性持续凸显。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表示,需进一步消除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隐性障碍”,建议研究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并弱化指标对权益投资的约束,适度提高每一区间偿付能力充足率所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建议,抓紧落实国有保险公司3年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试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和投资规模,探索优化保险资金股票投资会计核算标准,稳步提高保险资金A股流通市值持有占比。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则建议,鼓励养老金参与股权投资,在扩大中长期资金来源、提振金融对于科技创新支持的同时,为养老金融创造更高收益率。

推动车险市场持续创新

2023年,财产险公司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59万亿元,同比增长6.73%。其中,车险依旧是保费收入“主力”,2023年,我国车险保险业务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8673亿元,同比增长5.64%,占财险保费收入总和54.66%;车险承保单件数62997万件,同比增长6.42%。

从增长曲线看,经历以“降价、增保、提质”为阶段性目标的综改后,车险保费增速渐趋平稳,2023年增速达5.64%,与2022年的5.6%基本持平。

车险方面,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建议,车企与险企“总对总”合作推动车险市场产品创新,共享新的车险细分领域,共同储备核心技术,降低车险保费,提升客户用车体验。

建立健全文化保险机制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国内目前尚没有专门服务于文化产业的保险机构,保险服务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

作为市场化的制度安排与金融手段,文化保险机制在文化领域的深入运用,特别是借助保险的风险保障、定价杠杆、保险增信、风险减量等作用,有助于理顺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深度参与并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产业化,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能,打通产业融资渠道,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基于此,全国政协委员、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总经理、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董事长张志兵建议,一是在广州试点设立专业文化保险公司,二是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建、混合所有”原则推进公司设立,三是通过立法等形式从政策层面对发展文化保险业务予以充分支持。

张志兵表示,建议通过立法等形式将相关险种列入强制保险范围,如文物保险、校园体育及职业体育保险、电影完片保险等。此外,建议将相关险种列入政策性保险范围,由国家财政给予保费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政策,如知识产权保险等。相关险种由设立的专业文化产业保险公司作为主要试点单位,逐步总结经验扩大试点险种和范围。

(作者:郑嘉意 编辑:周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