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一份精神良知,人人皆可为侠。”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顾婷婷 嘉兴报道
“如果一个人离开家很久,在外边住的时间一长,对故乡怀念的感觉就越深……总想老了,再回到这个地方来住。”金庸曾说道。
为纪念金庸诞辰100周年,金庸故里浙江嘉兴于近日启动金庸文化品牌系列活动。作为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海宁市袁花镇新袁村赫山房的金庸故居改造更新后,正式向公众开放。
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纪念金庸,是在纪念什么?
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弥合者,金庸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又是什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参加此次系列活动的学者、专家和金庸迷,试图在探讨中找寻答案。
金庸的文化遗产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会讲故事的人。
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金庸小说研究专家陈墨在会上如是说。
但不仅于此。
金庸的小说能做到雅俗共赏,“传奇”仅仅是它的一个维度,它还有历史的维度、人性的维度、寓言的维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则认为,金庸能把笔下各色人物写好,在于他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熔于一炉,做到了真正的融会贯通。
同时,金庸也把现代化过程中支离破碎的中国文化粘合在一起,借小说传递中国的文化价值链,构建了想象的共同体。
这里的文化价值链包括侠义精神。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的侠义精神贯穿在金庸的武侠世界中。
那在当代如何解读侠义精神?金庸小说中传达的侠文化是否已经过时?
“存一份精神良知,人人皆可为侠。”
在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特聘教授汤哲声看来,侠义精神是伟大的同情心,是同情弱者的共情力。
陈墨认为,金庸小说的武侠文化脱胎于传统文化,但又兼容并蓄、包容开放,有着无可替代的现代性,构建的是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常读常新,这里的思想观念历久弥新。
金庸小说的武侠精神在之后众多的影视作品中都得到了传承。如香港黑帮电影以及时下正火的电视剧《繁花》、电影《周处除三害》等都有影评人解读背后有侠义精神的影子。
读金庸的武侠小说,为何能从中解读出如此丰富的内涵?
这就和金庸的生平和自身背景息息相关。
除却小说家这个身份以外,金庸的角色是还是报人、学者、政治评论家等,他曾说过: “办报是真正拼了性命来办的,写小说是玩玩。”生逢乱世,徙居香港的经历让他对现实具有极强的敏感度,从始至终都怀着一颗入世之心,书写江湖、投身江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要研究金庸,就要将小说创作、新闻事业和历史研究三者结合,才能说透说好。
孔庆东则表示,金庸配得上“如椽之笔”,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当下我们更需要的是文化和精神,是“赤子丹心、侠肝义胆”的精神传承。
金庸百年诞辰系列活动现场/嘉兴市宣传供图
金庸故里的追根溯源
所谓知来处,明去处。
要追溯金庸小说中蕴含的侠义精神,和地域文化思想分不开。
“沿袭黄宗羲和王阳明的思想,金庸把浙东文化思想作为一种方法和认识来写武侠小说。”在汤哲声看来,金庸在小说中倡导的侠义精神与浙东文化思想中提倡的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兼容并包有着深厚的渊源。
回到他出生成长的地方——嘉兴海宁。
嘉兴自古以来被称为鱼米之乡,是江南富庶之地,这里人文荟萃,仅仅近代就诞生了王国维、徐志摩、丰子恺、茅盾等文人学者。在海宁金庸所在的查家也是名门望族,査济民、查良铮(穆旦)皆出自查氏家族。
这块土地在崇文的同时也有着猛进如潮、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
在金庸的小说中,也常常出现故乡嘉兴的踪迹,如《射雕英雄传》中高手云集的中秋之战,就提到了南湖上的烟雨楼;《书剑恩仇录》提到的乾隆身世之谜就在海宁。南湖、醉仙楼、陆家庄、铁枪庙、法华寺、钱塘潮、袁花镇等地理风貌和槜李、嘉兴粽子、南湖菱等家乡风物也都被金庸写进他的“武侠江湖”。
作为金庸故里,嘉兴举办一系列金庸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日前向全球发布了《书剑恩仇录》故乡版、《金庸江湖28景·浙里图鉴》、AI宣传片《金庸笔下的嘉兴》等。
在嘉兴子城,展现宋韵武侠主题的文旅市集“子城大集”吸引众多游客,金庸江湖主题灯光秀也在子城城墙上演。
《书剑恩仇录》故乡版/海宁市宣传供图
位于海宁市袁花镇新袁村赫山房的金庸故居,近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提升改造后的金庸故居部分复原了当年生活场景,呈现金庸的出生成长环境与家族背景,故居内还展示了从全国各地搜集的手稿、图书报刊、书画作品、原版报纸、改编影视剧等的珍贵资料,很多都是首次公开展示。
名人故里,向来是地方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大抓手和重要资源。
在全国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如何让这些资源充分文化和产业效应,有待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探索创新。
金庸迷胡昊(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嘉兴能够为金庸迷提供打卡和纪念的地点还不够丰富和体系化,希望能成立专门的机构对金庸文化遗存进行体系化的打造和运营。
香港文化博物馆特约研究员邱健恩认为,嘉兴、杭州等地是金庸文化的“富矿”,可以效仿美国漫威和华纳旗下的哈利波特等,做资源的集中布局,如以博物馆的形式将历来金庸相关的电视剧电影作品集中展示。
金庸故居/海宁市宣传供图
如何拥抱年轻人?
现在的年轻人还读金庸吗?
一份《当代年轻人“金庸成分”报告》显示,95后、00后人群中,读过金庸小说或看过相关影视剧的比例分别超过九成、接近八成、
孔庆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所在的北京大学开设的金庸小说研究课程,规定学生名额为300人,但每次都爆满,现场有超500人听课。
很多没有读过原著小说的年轻人都通过影视作品知道金庸。TVB的 83版《射雕英雄传》、95版《神雕侠侣》,张纪中版《天龙八部》,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据泛娱乐品牌卡游做的一项关于金庸及其作品的社会调查显示,受访者多从影视剧(72.3%)和原著小说(61.1%)“入坑”金庸作品,而超过50%的受访者如今习惯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金庸的相关内容,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传统电视、电影渠道(47.2%)。
“我小时候看过TVB的一部动画作品《神雕侠侣》印象深刻,但这之后这样的动漫就很少了,其实金庸的小说很适合用动画的形式呈现。” 浙江大学95后在读博士陈斌(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随着中国动画技术水准的提高,希望能看到更多的金庸动漫作品。
在金庸百年诞辰之际,新一轮的金庸作品改编潮正在兴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其中有徐克执导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腾讯版电视剧《金庸武侠世界》以及动画版《天龙八部》等作品受到较高关注。
其实近几年,影视作品的改编不尽如人意,金庸迷胡昊认为这主要跟当前注重打斗效果和奇幻元素,弱化对历史、社会背景的呈现有关,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赏性,但也与原著的核心情感渐行渐远。
不过,专家们对改编持开放态度。
在陈墨看来,年轻人有自己的能力辨别和选择优秀的改编作品。“金庸的作品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并不是二三十年就能开采完的,通过不同版本的改编,互相竞争反而能产出优秀作品。”陈墨说道。
孔庆东认为应给年轻人充分的自由创作空间,时下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充分挖掘金庸小说的资源富矿。制片人张纪中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建议当地政府可以借助元宇宙等科技手段建立沉浸式的武侠馆。
孔庆东谈金庸 /顾婷婷摄
游戏作为时下实现交互娱乐的主流方式,也成为年轻人了解金庸和武侠的全新出口。网易游戏于近日上线《射雕》网游,中国武侠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网易集团高级副总裁胡志鹏认为游戏比小说更真实立体,比影视更鲜活自由,希望今后能将金庸的小说用多元化交互的形式得到更丰富的呈现。而将金庸小说的精神内核注入到游戏的人物和剧情中,也能有效缓解当前武侠游戏同质化、换皮感严重的问题。
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刘国辉认为传承的关键是在解放思想,“不要仅仅聚焦在单一的影视剧改编,要将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和金庸小说做艺术性的结合,做多元化的改编。”刘国辉还建议金庸的版权方也应该解放思想,在梳理好版权的前提下,做更多创新性的融合。
在嘉兴的百年诞辰纪念仪式上,一部舞台剧《在世英雄传》以书中人物与现代文化结合的方式,将穿越时代的侠肝义胆生动呈现,解答了“金庸何以成为金庸”的问题。孔庆东认为这部情景剧把金庸原作的精神把握得非常准确,几个维度上做到统一。
“这就是金庸精神在传承,是对金庸百年最好的纪念。” 孔庆东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作者:顾婷婷,剪辑章启良 编辑:卜羽勤)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