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过去十年的IT时代,中国的数据中心是一场新基建,那么未来十年的AI时代,一场属于数据行业的自我变革正在悄然打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石恩泽 深圳报道
作为拉动AI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算力是目前AI企业需求最为迫切的东西。
3月18日,作为深圳市投入规模最高的智算中心之一,博大数据深圳前海智算中心举办了开园仪式。博大数据渠道部副总裁兼前海项目负责人李亚向21记者透露称,最初这个园区的规划是建设一个IT时代的云计算中心,但当去年生成式AI出现以后,业内对算力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第一时间调整、升级方案,将园区改建成一个智算中心。
据悉,博大数据深圳前海智算中心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前海自贸片区,该项目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整体规划容量约为1.5万个标准机柜,并支持高功率深度定制,整体按照国家A级标准建设,一期可支持算力规模达4万P。
“我们公司决策机制灵活,保持高效率发展,我们会追逐最热最火的赛道。”李亚说。而智算中心的作用,就是为现在最热的新质生产力代表“人工智能”提供底座。
在“新”数据中心出现的当下,有专家呼吁称,在加建算力基础设施的同时,应意识到算力不直接等于生产力,算力应用生态的打造才是关键。这对于数据中心的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若说过去十年的IT时代,中国的数据中心是一场新基建,那么未来十年的AI时代,一场属于数据行业的自我变革正在悄然打响。
图注:博大数据深圳前海智算中心
数据中心企业今年开始谋求三层架构变革
在从IT到AI,不仅是技术上出现突破,数据载体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可以说,在步入AI时代之后,技术变革对数据载体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一名深耕数据行业20年的老兵,博大数据CEO张永健在开园仪式上表示,“今天的开园只是一个开始,今年我们还会进一步深化我们的智算解决方案。”
在智算解决方案上,今年博大数据按产品特性将数字基础设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响应“AI+”而全新打造出来的智算中心。第二类是与集约化智算中心相对的另一个极端——边缘计算中心,而“边缘”的意义则在于让数据“下沉”,尤其是无人驾驶、8K高清直播这类讲求“低延时”的AI应用场景,在边缘计算中心的配合下,能够让企业更快速地调用数据资源,让用户在场景体验上更加丝滑。第三类则是如今已经走向通用化的云计算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算力平台是有生命期的。“算力是有寿命的,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适时适度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超前,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过于滞后,必然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深圳市人大代表、广东智能院国家新一代类脑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主任冯圣中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
但从企业角度来说,其面临未来两三年相关客户的IT花费有10%至40%将投入到AI方面。因此,对于为“AI+”而生的第一类智算中心,博大数据从今年开始将加大布局,公司目前已在北京周边布局建设了廊坊智算中心。
而在辅助“AI+”场景的边缘计算中心布局上,博大则是打算采取对偏小型的传统数据中心改造的方式,利用好一线城市里的现有资源。而在改造上面,博大数据也不是自己“造”,而是与曙光、华为等头部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这三者里,处于中间地带的是云计算中心。“可以说,AI和云计算的关系也是‘千丝万缕’,过去云计算在帮助塑造AI,未来在AI主导下云计算将被颠覆。”张永健在采访中说。而博大数据在云计算中心的布局上,选择在一线城市与头部公有云厂商“按需互联”。简单来说,就是在公有云的基础上,叠加“DCI(数据中心互联)+AI(人工智能)”。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有数据中心,但若是缺乏生态,算力平台将如同“废铜烂铁”。冯圣中指出,“算力不等于生产力,如果应用生态没有随着算力发展而同步完善,再高端的机器都是废铜烂铁。”
对此,今年博大数据不仅将从数据中心的硬件端改造上开始自我革命,更是将自己的定位从最早的“领先的数字生态基础设施服务商”更改为“领先的算力融合基础设施服务商”。
而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融合”二字。数据中心将从原来自己大包大揽的建机房,转变为与行业伙伴、产业上下游及政府共建产业生态的模式。
从数字基建走向算力融合,未来讲求产业生态共赢
若要搞清楚为何要讲求“融合”,则需要更深一层明白“智”在何处。
智算,不仅是指应用上偏向“AI+”,还与另一个概念“普算”相对应。
从算力类型来看,云数据中心阶段是以通用算力CPU为主,而智算中心主则以GPU为主。如今行业内人士开始更多地将云数据中心称为“普算中心”。
正因CPU和GPU在算力上差异,才使得两者对标的应用场景也产生差异化。“云数据中心主要为客户提供强大的计算、存储及网络资源,而智算中心面向AI典型应用场景,比如大模型及训练推理等,适用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领域。”李亚说。
这对数据行业而言,将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云计算中心”加入“人工智能”就结束了。其背后更多需要谋划的是一个生态上的转变。
而这个生态转变,从硬件端已经开始。除了芯片端的算力需求,云计算中心和智算中心之间的另一大区别在于,单位面积的耗电量。李亚表示,由于传统的普算中心机柜在算力功能上较为平衡,其单机柜耗电量约为4.4KW。但智算中心机柜对算力有更大需求,因而讲求“高配电”,单机柜供电密度约在25KW或更高。
若换算成更为直观的数量来看,总供电容量恒定情况下,传统机柜数量能支撑1.5万个,而智算中心里机柜数量只能支撑2000多个。这意味着,今后将有大规模的机柜设备需要面临更新换代。这对于数据中心而言将是一笔高额的投入。
除去设备上的迭代,智算中心还将伴随算力的大规模消耗,用掉更多的电。这就需要智算中心在电力系统方面也要做出创新。同时,高配电还将促使数据中心更加关注“强制冷”,也就是说,要用到液冷技术给设备降温。
“可以看出,‘硬(件)的改变’还将带来‘软(件)的改变’,到最后将需要一个统一的平台去做整合”。张永健说。
产业生态单凭一家数据中心之力都是无法完成的。“在智算时代,我们需要‘产业生态上’的成功,这就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不再是单一层面上‘加价、减价’的竞争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开园仪式上,深之瞳、景安网络、天弛网络分别与博大数据前海智算中心举行了客户合作签约仪式,中建三局、鹏城时代、深信投、云天励飞、像衍科技、玄度时空云、青云也宣布成为前海智算中心的首批战略伙伴。
此外,今后在数据上的获得,例如,卫星数据、海洋数据等,也需要企业更多地寻求与政府方面的合作。在开园仪式上,博大智算中心方面也表示,公司未来将深度融入南山和前海的产业与经济发展中。
(作者:石恩泽 编辑:孙超逸)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