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大调整:为什么?对货币政策意味着什么?

21金融圈杨志锦 2024-03-20 21:0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  央行网站显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成员调整。名单显示,货币政策委员会现有14名组成成员,与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四季度例会时公布的名单相比,易会满、刘世锦、蔡昉、刘国强退出,证监会主席吴清、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黄海洲加入。

据记者了解,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一类是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这类委员因为担任相关职务才进入货币政策委员会,吴清、宣昌能属于这一情况;另一类是金融专家,此次金融专家调整因为此前三位任期已满,黄益平、黄海洲加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连任。值得注意的是,黄益平第二次入选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金融专家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央行和市场沟通的职能,他们的观点备受市场关注。总体看,面对当前需求不足、物价低迷的情况,三位金融专家均支持货币政策发力,王一鸣明确建议可适当调低贷款利率。

按照惯例,预计下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将召开2024年第一季度例会,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并就货币政策等问题提出建议。宏观经济在1-2月取得良好开局后,货币政策如何在稳经济、促进物价回升、防风险、稳汇率等多重目标中平衡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吴清、宣昌能加入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包括当然委员和提名委员。央行行长、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证监会主席、外汇局局长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当然委员。货币政策委员会其他委员为提名委员,其人选由人民银行提名或者人民银行商有关部门提名,报请国务院任命。今年2月7日,吴清被任命为证监会主席,自然将兼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从过往看,货币政策委员会中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较多,这类委员因为担任相关职务才入选。除前述四位外,还包括国务院副秘书长(一位)、财政部分管金融司的副部长、国家发改委分管财政金融和信用建设司的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央行副行长(两位)、银行业协会会长。

当前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国务院副秘书长是徐守本。徐守本现年55岁,长期在工商银行工作,2020年由工行深圳分行行长升任工行副行长,2022年调任国开行副行长,2023年8月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3年第三季度例会出席人员显示,徐守本当时已兼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2023年第四季度例会上,兼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两位央行副行长分别是张青松、刘国强。去年12月刘国强卸任央行副行长,需要其他央行副行长补位。央行此次发布的信息显示,补位的是宣昌能,他分管央行货币政策司、国际司等司局。

在今年1月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宣昌能回答了信贷数据变化、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香港和内地金融合作的问题。他表示,下一步央行将继续通过改革的方式,增强利率政策的针对性和协同性,以我为主,内外平衡,进一步发挥利率政策在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中的积极作用。其中一个方面是,合理把握利率水平,继续结合对未来物价变动趋势的判断,前瞻性把握好实际利率水平,保持与实现潜在经济增速的要求相匹配。

实际利率一般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表示。去年二季度以来,由于物价水平较低甚至同比增速为负,实际利率有所上升,因此一些分析建议央行应进一步调整名义利率,以降低企业负担。一位业内权威专家表示,预计央行将统筹把握好存款和贷款、存量和增量、不同类别资产的价格关系,既为融资成本下行创造条件,又兼顾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前述权威专家也提醒,单纯依赖降低利率很难解决物价水平低位运行的局面。当前物价水平较低主要是内需不足、供需失衡,贷款利率过低反而可能刺激企业投资扩产,增加本已过剩的供给,继续加重物价下行压力。关键还是要通过提振居民收入扩大消费,扭转供需力量对比,有效保持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

专家委员任期已满而调整 

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另一类成员为金融专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专家委员一般3人,需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经济金融工作10年以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非国家公务员并且不在任何营利性机构任职。截至目前,共有23人次金融专家入选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其中刘世锦、樊纲、王一鸣、黄益平两次入选。

从机构分布看,金融专家来源于清华大学最多,为5人次;北京大学、国研中心及发展研究基金会(后者由前者设立)次之,均为4人次;其次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均为3人次;其次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均为2人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专家委员一届任期不超过3年,最长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3月16日发布的《关于调整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称,国务院已同意蔡昉、王一鸣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继续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截至目前,3位专家委员任期已达3年,因此出现调整。

其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连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黄海洲新加入。值得注意的是,黄益平2015年6月—2018年6月担任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这是他第二次兼任该职。

市场认为,设置金融专家有助于政府部门和学界的沟通,也有助于促进实务和理论的融合,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金融专家不在政府部门工作,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央行和市场沟通的职能。

比如2020年1月央行降准后,市场都预计LPR会降,但最终LPR却保持不变。时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马骏解读称,很可能部分银行已经根据资金成本变化下调了自身报价,但尚未达到使LPR整体下调的阈值(新LPR采取向0.05%整数倍就近取整的计算方式)。

再如2022年央行上缴万亿结存利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王一鸣当时表示,从效果看,人民银行上缴的利润胜过降准。人民银行利润上缴所投放的流动性,相当于降准0.5个百分点,但降准是增加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不一定直接带来信贷,而人民银行上缴的利润将下沉基层、直达市场主体,实实在在增加市场主体开展经济活动的收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

货币政策需要打好提前量

因为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央行和市场沟通的职能,货币政策委员会三位金融专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总体看,面对当前需求不足、物价低迷的情况,三位金融专家均支持货币政策发力,王一鸣明确建议可适当调低贷款利率。

王一鸣长期在国家发改委工作,曾担任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等职,主要从事发展战略和规划、宏观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他今年3月撰文表示,对中央银行而言,货币政策制定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决策行为应尽可能符合市场预期,并考虑政策传导的时滞影响;关键时点的决策还要尽可能走在市场前面,打好提前量和冗余度,这样可以更有效引导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今年1月他在一个公开论坛上表示,今年经济增速若要达到5%,宏观政策仍需加大力度。货币市场流动性相对充裕,但中小企业流动性仍然偏紧,信贷资金可能淤积于少数优质市场主体,形成所谓的“懒惰资金”。鉴于当前我国实际利率水平仍偏高,他建议,在条件具备时还可适当调低贷款利率,降低全社会贷款和付息成本。

黄益平先后担任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等职,后加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任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金融市场与农村发展等,近年研究转向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

黄益平今年3月撰文称,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兼顾多重目标,在多种“两难”中求“两全”。既要有效扩大内需,也要谨慎防范风险。当前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社会预期偏弱的挑战,货币政策一方面要支持稳增长和扩内需,激发经济活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搞“大水漫灌”,防止过度刺激引发新的风险。同时也要关注房地产、地方债等重点领域风险,稳定预期,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黄益平还表示,货币政策既要促进国内发展,也要兼顾内外均衡。我国作为大型发展中经济体,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降息降准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立足于持续巩固国内经济复苏势头。同时,作为开放型经济体,我国货币政策也要兼顾外部均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不断推动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黄海洲1998年至2005年任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高级经济学家,2006年-2007年任巴克莱资本大中华区首席中国经济学家,2008年后加入中金公司工作,先后任销售交易部联席主管、首席策略师兼研究部联席主管等职,现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特聘教授。

黄海洲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银行与资本市场、货币经济学和货币政策等。他今年3月在一个论坛上表示,当经济受到冲击,尤其是出现明显通缩压力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杨志锦 编辑:张星)

杨志锦

首席记者

长期专注于地方债、债券违约、货币政策、银行领域的报道和研究。在财政、金融、宏观交叉的地方债领域,力求为市场提供专业的信息和分析。欢迎交流及爆料,记者微信:yangzhijin21,添加请备注单位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