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晶科能源钱晶:光伏行业洗牌需要一两年,“出海”要推进绿色生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潇枭 北京报道
2024-03-26 21:02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近年来,随着全球绿色转型的推进,新能源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23年,我国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外贸“新三样”表现亮眼,年度出口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近30%。

“新三样”产品的持续快速增长,无疑证明其是一个广阔有前景的赛道。不过,中国“新三样”企业依然面临挑战,国内竞争较为激烈,企业利润较薄,存在部分产能过剩;海外市场有较大拓展空间,但也需要应对各种贸易限制政策。

3月25日,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在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重点谈及当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光伏出海等话题。

(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采访者供图)

产业出清预计需要一两年

《21世纪》:去年四季度以来,光伏组件价格几乎出现腰斩。背后原因是什么?

钱晶:大家都很关心去年组件降价的状况,产能过剩当然是其中一项原因,但更多是因为硅料价格下跌,是原材料成本下降所致。前几年硅料价格上涨很快,因为当时产能受限。后来,硅料产能在明显扩张,去年产能出现集中释放,使得硅料价格走低,进而带动光伏组件价格下降。

以晶科为例,去年晶科光伏组件出货量在78GW左右,第五次成为年度全球最大光伏组件制造商,去年不仅出货量创新高,利润也创出新高。从这里可以看出,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不完全是产能过剩的原因,原材料价格下降是主要原因。

《21世纪》:去年四季度以来,部分光伏企业宣布中止部分投产计划,或者延长投资期,怎么看待这一趋势?

钱晶:这是企业对于供需现状采取的理智行为。光伏行业从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当这个行业有5GW产能时,市场需求可能只有3GW。当这个行业产能达到500GW时,市场需求可能只有300GW。当现在产能达到1000GW时,市场需求可能只有500GW。

光伏行业这一波产能过剩可能会比较严重。因为市场需求是相对理性的,每个国家新增装机量不是拍脑袋决定的,取决于它的经济、工业用电量、电网消纳、土地等因素。但是,这一波市场供应,有点非理性。因为光伏这个赛道太火,无论是行业内的企业,还是跨界过来的企业,都在增加产能,造成了这一波非理性的供给。

《21世纪》:预计后续的市场出清会如何演变?

钱晶:未来1~2年时间里,光伏行业所有的企业会比较煎熬,无论是头部企业还是腰部企业。整个行业需要一个洗牌的过程,洗牌之后,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预计未来行业里就会剩下4~5家头部企业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

全球绿色转型推动海外需求大增

《21世纪》:晶科能源去年营收和利润增长较快,背后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和海外市场贡献状况如何?

钱晶:去年晶科能源营收1187亿元,同比增长43.6%;扣非净利润70亿元,同比增长约164.7%。晶科利润表现亮眼,主要是新一代N型topcon产品带动的,它的溢价空间较高,无论是国内大型项目,还是欧美市场,对这类高效组件的需求非常旺盛。

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市场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都是贡献最大的。晶科目前主要有九大区域市场,中国之后,依次是欧洲、拉美、东南亚、中东、印度、美国等。预计美国市场今年的位次会提升,美国市场今年预计会有比较亮眼的增长。

《21世纪》:光伏组件需求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钱晶:不同国家的应用场景和发展阶段不一样。

中国现在的分布式和集中式电站已经一半一半了。当一个国家的工商业电站、家庭电站这类分布式电站占比达到50%左右的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光伏产业进入成熟阶段。每个国家光伏产业的发展,都是先发展集中大型电站,再发展分布式电站。光伏产业发展的终极形态是,实现彻底的分布式,脱离大型电网,依靠储能实现自给自足24小时不断电的供电系统。

欧美市场的成熟度要更高,尤其是欧洲这样土地面积有限的市场,他们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已经很高,光伏的渗透率非常高。欧洲市场近几年增长较快,俄乌冲突推动能源价格暴涨是助推因素之一,欧洲国家不断提高电网中可再生能源比重也是重要原因。像德国2022年的教训是,当俄乌冲突导致德国国内电费大涨,很多工厂停工,进而出现经济下滑。与此同时,当年夏天天气较热,莱茵河水位下降,煤又运不出去。因此,德国重新定义光伏为新的主要能源,并下定决心大力发展光伏。

中国国内这几年分布式光伏增长很快,一方面是自发需求,另一方面也在于政策的助推。因为当前光伏发电比较便宜,一度电大概3、4毛钱,火力发电的成本也是4毛钱,基本持平。但是,国内工商业用电费比如浙江大概是1.1~1.2元,工商业出于节省电费、减少成本的考虑,有安装光伏的驱动力。 浙江、广东等地实施的峰谷电价,让工商业用户光伏加装储能的积极性高涨,在电价高的时候把电放出来用,在电价低的时候储起来。政策层面,政策对企业有减碳要求,当前在逐步建立对碳足迹核查和信披要求等,工商业企业安装光伏是顺应绿色转型的需要。 

《21世纪》:2023年中国制造“新三样”出口同比增长近30%。有分析认为,今年新三样出口可能难以维持这么高的增速。你怎么看?

钱晶:全球低碳转型,是助推中国“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的一大原因。另外,制造业“新三样”,中国具备较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业链、技术代表全球最先进的技术,这些优势条件推动了“新三样”出口的快速增长。

30%的年度增长是很快的,理性来看,后续不可能每年都维持30%以上的高增长。 

《21世纪》:“新三样”似乎也面临,一方面需求很旺盛,一方面又容易过剩的困境。对于后续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何建议?

钱晶:要大力发展储能。对于光伏这类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用担心,需要担心的是,储能发展不充分、电网消纳能力跟不上,这些会限制光伏的增长。现在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储能,来增强电网的消纳能力,现实的情况是,光伏发展了20年,但储能产业才刚刚起步。

晶科现在第二大支撑业务就是储能。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时间里,成为全球第三大储能供应商。未来晶科会有两个主导制造板块,一个是光伏组件,一个是储能。

对“新三样”行业内的人而言,要居安思危,如何进一步降本增效、如何保护自己的技术建立专利护城河、如果稳扎稳打地继续全球化之路、如何增长同时维持合理利润和健康现金流,外部贸易壁垒或者限制条件仍不少,也需要行业内的企业积极应对。

“光伏出海”需推进绿色生产

《21世纪》:欧盟在2023年出台碳关税,中国光伏企业要如何应对?

钱晶:对中国光伏的贸易壁垒从没停止过,双反、最低进口价格等,但是后来发现即便加征较高关税,中国光伏产品依然有成本优势。现在欧盟、韩国、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又开始对相关产品出台了严格碳足迹标准。这对于中国当前依然以煤电为主的国家而言,这样的碳关税或者碳足迹要求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想实现全球化的布局,必须要直面这些贸易壁垒,要清楚海外市场的标准,做到产品是合规的。实现绿色生产是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有些市场可能还没有这样的要求,但企业要预见到这是大势所趋。

《21世纪》:晶科这些年加大海外产能布局,是不是能有效规避欧美市场这些贸易壁垒?

钱晶:加大海外产能布局,的确能规避这些问题。但是,客户是不会愿意多花一分钱去购买你海外产能的光伏组件,因此在海外投资设厂也要充分考虑要素成本是否同样具备竞争力。海外工厂生产的组件,可能能规避一部分政策限制,但是是否能做到跟中国国内一样的成本优势,这需要企业从中寻找平衡点。

(作者:周潇枭 编辑:包芳鸣)

周潇枭

高级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趋势,涉及投资、消费、财税、科技创新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