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3年)》:截至去年底我国已发布国家标准超4.4万项

合规科技钟雨欣,实习生睢佳 2024-03-27 12:33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钟雨欣 实习生睢佳 北京报道

3月27日上午,《中国标准化发展年度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 年底,我国发布国家标准共44499项,强制性标准2064项。

具体来看,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批准设立75类行业标准,备案行业标准共80828项;备案地方标准共69709项;社会团体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累计公布74240项团体标准;共有472459家企业通过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自我声明公开标准3165625项,涵盖产品5271353种。

《报告》还指出,2023年,新成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3个,截至 2023年底,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1338个。同时,2023年,各地开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310个。截至2023年底,各地累计开展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8038个。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表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在标准实施方面,2023年,首次开展国家标准实施数据统计调查,通过对标准查阅量、下载量、销售量、引用量、企业实施量和检测应用量6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得出我国“强实施”国家标准共有5784项,占总量的13.1%;“中实施”国家标准共有35583项,占总量的80.6%;“弱实施”国家标准共有2772项,占总量的6.3%。“强实施”标准和“中实施”标准属有效实施标准,国家标准的有效实施率达93.7%。 

标准是科技成果的载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与纽带,标准化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针对目前我国标准在促进创新发展方面的进展情况,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郭晨光副司长介绍,去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会同科技部等部门,大力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有三个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是标准与科技互动不断增强,“十四五”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QI)重大专项中设“标准国际化”项目,以科技创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智能机器人、纳米新材料和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标准研制。围绕稀土材料、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航空核心基础零部件等领域,批准设立首批国家标准验证点38个,建立涵盖宏观战略、标准化、测量测试、检验检测、科技研发、产业应用等方面近500人的标准验证点高级专家库。建成34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制造、光伏、家用电器等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累计推动1924项具有应用潜力的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2245项技术标准。

二是关键技术领域标准供给不断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供给比例达40%左右。新增备案行业标准4141项,其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1902项,占比45.9%。新增公布2.3万多项团体标准,其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近1.2万项,占比50.3%。

三是先进标准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增标准“领跑者”近1400项。截至2023年底,已有2003家企业的3631项标准成为“领跑者”,“领跑者”名单覆盖893类产品及服务。

《报告》指出,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着重加强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发挥标准在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中的牵引作用。结合实际提高一批技术、能耗、排放标准,加强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标准研制,推动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品标准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是发挥标准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保障作用。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持续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三是发挥标准在支撑产业稳链中的基础作用。聚焦工业机器人、北斗规模应用等重点产业链,实施一批标准稳链标志性项目,加快研制关键环节技术标准,进一步推动自主研发、自主技术向自主标准转化,不断健全完善我国标准体系,切实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作者:钟雨欣,实习生睢佳 编辑:蔡姝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