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车市慢热启动,乘联会称“4月消费热情将被激发”
一季度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长1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宋豆豆 报道
4月9日,乘联会发布了3月份及今年一季度国内乘用车销量数据。
数据显示,3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68.7万辆,同比增长6.0%,环比增长52.8%;1-3月累计零售482.9万辆,同比增长13.1%。
“2024年一季度车市零售基本实现预期中的开门红走势,3月同、环比均高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春节因素带来的节后消费恢复。”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春节后的“价格战”迅速升温,随之形成明显消费观望现象,加之对部分新车的关注以及对以旧换新政策的预期,3月车市呈现慢热型启动。
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回暖,乘用车出口创新高
与2月新能源汽车销售遇冷相比,3月回暖态势明显。
3月新能源乘用车生产78.8万辆,同比增长25.2%,环比增长84.9%;批发81.万辆,同比增长31.1%,环比增长81.3%;零售70.9万辆,同比增长29.5%,环比增长82.5%;1~3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销量达到176.9万辆,同比增长34.3%。
3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41.6%,较去年同期(34%)提升7.6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63.3%;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8.4%;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7.4%。
从月度国内零售份额看,3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62%,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4.5%,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11.6%,同比增长2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7.7%,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
企业方面,比亚迪纯电动与插混双驱动夯实自主品牌新能源领先地位;以赛力斯汽车、理想汽车、长安汽车、零跑汽车等为代表的增程式电动车表现尤为较强。随着自主车企在新能源路线上的多线并举,市场基盘持续扩大,厂商新能源月度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厂商达到13家(环比增加4家,同比增加2家),包括比亚迪(30.16万辆)、特斯拉(8.9万辆)、长安汽车(4.54万辆)、吉利汽车(4.48万辆)、上汽通用五菱(3.44万辆)、理想(2.9万辆)等。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3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4.8%,同比增长6个百分点;2024年一季度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5%,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5.4个百分点。
此外,出口方面,总体延续去年年末强势增长特征。
3月乘用车出口(含整车与CKD)40.6万辆,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36%,创出历史最高月度出口量;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2.万辆,占乘用车出口29.7%,纯电动车型占比82.3%,A0+A00级纯电动出口占自主新能源出口的58%。今年1~3月累计出口106.3万辆,同比增长36%。
4月车市有望走高
展望4月,乘联会表示,今年4月有22个工作日,相对2023年4月份的20个工作日多了2天。由于“五一”假期的调休因素,对4月车市有很好的增量促进作用。
“由于从今年2月春节后开始出现的、持续的一系列车型降价事件和2022年起上市的新能源车型陆续进入产品改款升级阶段,此预期加重了观望心理消费者希望等车市稳定后再购车。”崔东树指出,随着近期小米汽车上市和新一轮相关车型价格的进一步调整,且四月份是新车型密集发布期,市场的消费热情会逐步被激发。
不过他也表示,各车企一方面被卷入价格战漩涡,不断降低售价;另一方面产品升级换代又要不断加大投入,盈利能力受到极大考验,迫切需要调整盈利模式。
此外,北京车展将于4月举办,叠加各地促消费政策的实施,将成为推动国内汽车消费的催化剂和触发点。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到“开展汽车以旧换新”,《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提出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均被视为促进汽车消费、加速车市回暖的重要举措。
“目前传统燃油车的普遍换车周期在6年至8年,新能源换车周期3年至5年,预测2024年乘用车市场消费增量约有40%来自以旧换新,以去年2600万辆的乘用车销量计算,2024年大约有1000万辆乘用车将来自以旧换新。”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认为。
乘联会表示,随着国家“以旧换新”细则政策的即将推出,清明节前两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在汽车金融领域加码优化流通领域新车和以旧换新的操作指导,反映出当前“促进消费、提振内需”的通盘考虑和细节把握日趋清晰和精准,市场“淘汰更新”和“换购更新”的消费潜力将逐步得到释放,有益于未来几个月的车市逐步走强。
国泰君安研报指出,在以旧换新等政策驱动下,今年第二季度乘用车销量将迎来加速增长;合资燃油车供给收缩,自主品牌新能源车车型加速推出,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再上台阶;随着盈利能力突出的出口销量占比提升,部分自主品牌盈利能力有望超预期。
(作者:宋豆豆 编辑:张明艳)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