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希 北京报道
随着银行2023年度报告的披露,银行理财子公司2023年的规模和盈利情况也陆续出炉。
过去一年对于银行理财来说,是规模和业绩修复的一年,投资者心态转向“保守”与“求稳”,银行理财规模也在“赎回潮”后逐渐企稳和回升。《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2023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6.80万亿元,据2022年三季度末的高点仍然有一定距离。
充满挑战的一年也真实地反映在银行理财公司的盈利和规模数据中。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梳理,目前已公布业绩的18家银行理财子中,有7家管理规模同比下降,其中建信理财、渝农商理财和农银理财管理规模同比下降超过10%,2022年管理规模夺得行业首位的招银理财守住了冠军位次,但规模下降超4%。
在盈利方面,行业的艰难表现得更为显著。18家银行理财子中,有10家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农银理财、建信理财和渝农商理财净利润“腰斩”,降幅超过5成,包括中邮理财、宁银理财、兴银理财等在内的6家理财子净利润同比下降超过10%。
当然,也有银行理财子实现了逆势增长。数据显示,交银理财、平安理财、信银理财三家理财子实现了管理规模和净利润的“双增长”。复盘来看,增长的原因包括适时调整产品设计与发行、拓展行外代销等。
大行理财子掉出“第一梯队”
从银行理财子管理规模来看,2023年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大行理财子的规模掉出了银行理财子“第一梯队”。
其实,在2022年末,在“赎回潮”冲击之下,拥有大量客群的大行理财子规模已在明显收缩,但2022年末,仍然有建信理财以接近2万亿的规模位列“前三甲”中。到了2023年,在股份行理财子持续发力之下,银行理财子规模的“第一梯队”中,已不见大行理财子的身影。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分别以2.55万亿元和2.26万亿元居于银行理财子规模前两位,其中招银理财管理规模较去年下降4.49%,兴银理财规模较去年增长8.18%。
之后是规模在1.5万亿元之上的5家理财子,即信银理财、中银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和建信理财,管理规模分别为1.73万亿、1.63万亿、1.61万亿、1.59万亿和1.50万亿。从变动幅度来看,除信银理财同比增长9.6%之外,四大行理财子规模均同比下降。中银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和建信理财管理规模的降幅分别为7.39%、8.67%、10.67%和21.47%。
建信理财管理规模较去年末下降超两成,也使得其管理规模从2022年末的理财子第3位,大幅下降至2023年末的第7位。
管理规模在1万亿之上的理财子,还有光大理财、交银理财和平安理财,管理规模分别为1.31万亿、1.23万亿和1.01万亿,规模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0.08%、13.45%和14.20%。
在已披露数据的城商行和农商行理财子公司中,值得关注的是,北银理财管理规模较2022年末微降4.54%至0.29万亿;渝农商行理财规模同比下降14.29%至0.12万亿,降幅较大。开业一年有余,恒丰理财规模同比增长19%至0.12万亿。
过半数理财子净利润下滑
在起售金额大幅下降等因素催化之下,近几年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持续增长。《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1.14亿个,同比增长 17.84%。
但银行理财公司的利润并不与投资者数量的增长直接相关,与规模、产品类型、收益确认方式等关联性更高。2023年银行理财规模较2022年总体下降,产品发行也趋于保守,银行理财公司盈利能力也有所下滑,在被统计的18家理财子中,有10家净利润较2022年下降。
具体来看,2023年,招银理财以31.9亿元的净利润位列行业首位,但相比2022年,该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1.22%。净利润紧随其后的是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分别实现净利润25.82亿元和22.55亿元,其中兴银理财净利润较上年下降17%,信银理财净利润则较上年增长10.11%。
四大行理财子的净利润都在15亿左右。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和建信理财2023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3.25亿元、15.97亿元、16.28亿元和13.23亿元,除工银理财外,其余三家大行理财子均规模和利润“双降”。
具体来看,工银理财规模下降8.67%,净利润增长7.20%;中银理财、农银理财和建信理财的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2.19%、54.67%和53.42%。农银理财和建信理财的净利润降幅均超过了五成,两家银行在年报中也未进一步做出解释和说明。
城商行理财子和农商行理财子的净利润变化同样显著。宁银理财规模同比微增,净利润同比下降近3成,至6.68亿元;青银理财规模同比增长3.64%,净利润同比下降13.33%;渝农商理财规模和利润双降,在规模同比下降14.29%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下降52.51%。
理财子加速“走出去”
在市场挑战增多、银行理财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调整产品设计和加大力度走出母行,成为银行理财寻找增长点的重要路径。
在18家理财子中,交银理财、平安理财、信银理财三家理财子实现了管理规模和净利润的“双增长”。交行在年报中表示,交银理财适时调整产品设计发行重点。积极拓展行外代销,报告期末行外代销产品余额6625.36亿元,占比53.80%,初步建立了以母行为主体,开放、多元的全渠道体系。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理财公司不断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销渠道,母行代销金额占比持续下降。“理财公司合作代销机构数量持续增长,截至 2023 年末,全市场有491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年初增加163家。”
年报中,多家理财子进一步披露了详细数据和进展。
在六大行理财子中,中银理财表示,在客户基础方面,持续拓展销售渠道,已在行外22家机构、30个渠道上线产品。中邮理财表示,三方代销加速突破,签约渠道26家,全面覆盖大型国股行、中小银行及互联网银行;规模年增量超600亿,增量居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前列。由此可见,国有大行行外代销脚步虽有所提速,但总体规模不大。
对比来看,股份行、城商行“走出去”的步伐明显更快。譬如,年报披露,2023年末,平安理财已与超40家同业银行合作开展代销业务,代销余额超3400亿元。2023年,青银理财行外代销规模953.86亿元,占比达45.83%。恒丰理财落地销售机构13家,年末行外代销规模达到228亿元,较年初提升891%。
兴银理财表示,实现国有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代销渠道全覆盖,累计开拓中小银行代销合作机构超470家,覆盖超过60家城商行、390家农信机构;通过国有大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银行等行外渠道销售理财保有规模达到86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32%,占比 38.39%。
(实习生林秋彤对本文有贡献)
(作者:杨希 编辑:周炎炎)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