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朔尔茨二度访华 释放扩大中德合作新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4-16

4月15日上午,正在中国上海进行访问的德国总理朔尔茨来到同济大学,与该校德语、汽车、工程等专业的学生用德语展开交流。2011年,他作为时任德国汉堡市市长也曾到访该校。

“我喜欢学习文化,我们需要科学交流,也需要新的未来产业。我对此很感兴趣。”朔尔茨在致辞中说,“虽然疫情导致双边旅客人数减少,这不是好消息,但我很高兴我们的情况不同,德中互惠合作与对话与日俱增,我知道有很多中国学生来到德国学习,前往中国的德国学生也在增加,所以我很期待这次讨论。”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同济大学与德国有深厚渊源,该校始于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学堂。作为中国对德合作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同济大学承担了很多两国科教文卫的“灯塔项目”,如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工程学院等。

郑春荣表示,高校和企业合作是德国创新体系的重要特点,为德国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地位的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国一直努力在校企协作方面有所尝试,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方面打通“最后一公里”。在这方面,中国可以更多地借鉴德国经验,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创新合作,将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除了到访同济大学,他当天还赴上海浦东新区德资企业科思创亚太创新中心参观。“我们深感荣幸能够欢迎朔尔茨总理,并有机会强调化工行业和科思创在助力中国和世界各地可持续转型方面的潜力。”科思创首席执行官施乐文博士表示,中德合作对双方都大有裨益,期待两国政府在进一步促进开放和互信方面给予支持。

郑春荣指出,在上海,朔尔茨之行的主要看点是科学研究和经贸合作。上海不仅是中国的金融中心,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领头羊,那里一直聚集着大量德国企业。朔尔茨在上海继续参观德资企业的项目,还同德国企业代表举行了会谈,凸显了对中德经贸议题的高度重视。

朔尔茨此行不仅有环境、农业、交通3名内阁部长陪同,而且还带来了一支豪华的经济代表团,成员包括西门子、宝马、奔驰等重量级企业的负责人。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中国德国商会处获悉,此次随访的德国企业数量在10~15家。

(点击查看高清图片)

郑春荣认为,德国企业踊跃报名朔尔茨的访华团反映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希望借机寻找到更多中国市场的新机遇,除了中德传统的汽车、医药等领域之外,也要探索氢能、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可能性。

上海之行是朔尔茨此次为期三天访华之行的第二站,他在4月14日访问了重庆,并将在16日前往北京。郑春荣认为,“无论是从访问的地域范围,还是从行程安排的内容来看,中德务实合作都有巨大的潜力,而且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人文交流等各个方面。”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2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介绍朔尔茨此访安排时表示,中方始终视德方为合作共赢的重要伙伴,支持德国在欧洲和全球发挥更加重要作用。中德从彼此发展中获益,惠及两国人民,同时引领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毛宁还说,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方愿同德方以此访为契机,增进理解信任,深化务实合作,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中德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德企愿继续深化与重庆投资合作

4月14日上午,朔尔茨乘飞机抵达重庆,开始对华正式访问。当天,朔尔茨首先来到了博世氢动力系统(重庆)有限公司,饶有兴致地体验了氢动力模块的装配。随后,他考察了中德水监测项目,现场“戴眼镜”体验带电粒子荧光检测仪。

14日下午,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会见了朔尔茨一行,并与来渝参访的德国经济代表团举行会谈。袁家军表示,期待广大德企以此次参访为重要起点来渝投资兴业,深入推动数字经济、汽车产业、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务实合作。

朔尔茨表示,重庆现代化建设势头良好,营商环境优越,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德方愿继续深化与重庆的友好交往,持续加强在经贸物流、技术创新、新能源、医药化工等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双方合作迈上新台阶。

据悉,西门子、福伊特、梅赛德斯—奔驰、巴斯夫、蔡司、蒂森克虏伯、敦豪、易欧司、宝马、拜耳、默克11家德企的高管参加了当天的会谈。他们表示,愿立足与重庆良好合作基础,加强沟通对接,持续推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现代制造业、技术创新等领域合作,加大在渝投资和项目布局,更好实现互利共赢。

在郑春荣看来,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融贯东西、汇通南北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把目光转向重庆,在汽车、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制造等领域进行投资,比如朔尔茨参观的中德合资氢能源工厂。

德国是对华投资金额和项目最多的欧盟国家。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23年11月,我国累计批准德国企业在华投资项目12634个,实际使用金额424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为汽车、化工、发电设备、交通、钢铁、通信等。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在华投资多为生产型项目,投资金额较大,技术含量较高。

不寻求与中国脱钩

2023年7月13日,德国联邦政府首次公布全面的“中国战略”,强调要减少关键领域的经济依赖,以增强自身韧性,但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同中国脱钩,两国仍为彼此的重要市场。该战略一经发布立刻引起外界广泛讨论。

对此,郑春荣看来,德政府中国战略的主要基调是去风险和降依赖,通过寻找替代市场实现经贸、投资的多元化。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德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还有不同的声音。即便是在联合执政党内部也有不同的理念,比如,绿党更加强调要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而社民党则相对更加务实,仍要继续同中国合作。

“我们的‘中国战略’中没有一处提到脱钩。”朔尔茨在启程访华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即使我们要加强供应链的多元化,德中两国也仍然会开展广泛的经贸交流。”

不仅如此,郑春荣指出,即便德国政府可能出现跟风美国的迹象,德国经济界出于对切实利益的考虑,不仅不会从中国市场退出,而且会继续加大对华投资。去年,德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比增长4.3%,总额达119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

中国德国商会的调研也显示了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根据我们的调查,90%的德国公司表示无意离开中国;超过50%的德国公司将继续投资中国,其中的79%将加大投资力度。”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及华中地区执行董事兼董事会成员马铭博(Maximilian Butek)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德国企业期待继续参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近日接受德国媒体专访时表示,竞争不意味着零和。前不久,吴恳在奔驰集团56号未来工厂参访时,了解到该工厂生产的S级轿车及迈巴赫子品牌车型一半以上销往中国,而且需求仍在增长。当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达4亿人,十年后该群体有望达到8亿人,他不认为“德国制造”在中国这个增长型市场会缺少发展空间。

以汽车产业为例,吴恳强调,当前中国拥有日益完备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和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体系。他举例说,在中国县级市太仓,要制造一辆汽车,不出太仓就能找到70%的零部件。今年,那里迎来了第500家德企落户。

“产能过剩”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朔尔茨此访正值欧盟酝酿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之际,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议题近期也在欧洲引发讨论。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已明确表示,反对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该协会警告称,欧盟委员会这一措施可能引发贸易冲突并威胁到德国的就业机会。

马铭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在朔尔茨访问期间,这个话题预计也将被提及。他希望双方在讨论产能过剩时能客观理性,避免掺杂地缘政治因素。在他看来,中国产品具有高产量、价格低的优势,进口这样的产品可能也对德国经济有好处,特别是让通胀下降成为可能,并助力欧洲实现绿色转型,但也可能让欧洲的相关产业受到冲击。

马铭博强调,德国反对用贸易保护措施应对产能过剩问题,因为如果欧盟对中国关闭市场,中国可能也会采取反制措施,那可能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这对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的德国来说将是一场灾难。他认为,中德领导人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坦率的沟通,依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解决问题。

郑春荣认为,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反补贴调查的问题上,德国同欧盟的整体立场是一样的,但在处理方式上跟法国等国不同。一方面,德国认为不应该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来应对竞争,这样做的话只会让世界割裂成不同阵营,对出口导向型的德国不利;另一方面,中国是德国车企的重要市场,它们也希望和中国车企合作开拓电动汽车市场,因此,它们也担心会被中国反制措施波及。

4月15日下午,中国德国商会在上海为朔尔茨举办了一场圆桌会议。随访的经济代表团、驻上海的德国企业高管以及部分德国联邦州驻华代表与会。与会者就德国企业在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探讨,包括商会最近发布的关于在华德企竞争力调查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获得的报告中了解,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当被问到在华主要竞争对手是谁时,52%的德国企业选择中国民企,另有11%和23%的德国企业分别选择中国国企和外资企业。

(作者:郑青亭 编辑:李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