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前夕价格战愈演愈烈:智界S7“抢单”小米SU7,特斯拉、理想相继官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宋豆豆 报道
华为与小米在手机圈相爱相杀的宿命延续到了汽车圈,在汽车赛道狭路相逢的二者终将有一战,作为小米SU7的直接竞品,二次上市的智界S7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以挽回因产能问题流失的消费者信心。
如今这一较量已摆上台面。
近日有消息称重装上阵的智界S7“截胡”小米SU7的订单——现购买任意一款智界S7,付完尾款将直接在车价上抵扣小米SU7锁单不可退的5000元定金。
“确实有(相关政策),有些小米SU7准车主觉得等待提车的时间过长,可能考虑其他品牌,若客户透露出这样的想法,我们会介绍这个转购政策,即顾客若支付了小米SU7的5000元定金,但最终购买智界S7,可以直接在购车款里抵扣5000元,只要有小米SU7实名订单截图就可以,此外我们还有其他限时优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华为门店销售人员处获悉,这一政策可能会持续到下个月。
对此,华为相关人士表示,目前不知情,这几个周末到门店试驾的消费者很多,大规模交付的能力也是消费者关注重点。
上述转购操作并不罕见。去年问界新M7上市后成为爆款后,华为和理想也曾有过“交锋”,一度传出“交了问界新M7定金的,拿着定金截图购买理想汽车可以报销定金,给其他车主的权益改定车主也全部享有”的消息。
事实上,在智界S7首次上市时一度受到热捧,自开启预售后订单超过2万辆,但由于工厂搬迁、核心零部件供应短缺,以及奇瑞和华为合作摩擦等问题,导致智界S7陷入“难产”疑云,因迟迟无法交付引发预订车主投诉,订单交付顺序也出现混乱,智界S7连续4个月销量没有过千。
此次二次上市,奇瑞集团董事长尹同跃亲自站台、原有三个版本车型降价2万元,并在入门款首发搭载华为纯视觉智驾方案,以及新增顶配四驱版本。“目前智界S7可以实现1分钟下线一辆车,并即日起将开启大规模交付。”尹同跃在发布会上强调,智界产能瓶颈问题已经解决。
目前来看,智界S7没有让人失望。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近日发文称,本月初发布后,智界S7上周末日均大定超1000台,现已开启全国大规模交付,预计4月交付超4500台。
“交付周期”也成为多家汽车品牌的销售人员口中反复提到的词语。据华为门店销售人员介绍,智界S7提车周期在3~4周左右,部分版本有现货可直接提车。
“目前小米SU7的产能和交付速度正在快速提升,标准版和Max已经提前交付。”4月22日,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北京车展上他会详细介绍小米汽车的产能和交付计划。“如果用户实在着急购车,国内新能源汽车都不错,比如,智界S7、蔚来ET5、小鹏P7系列等,大家也可以考虑选购。”
此前雷军在直播中回应“小米SU7交付慢”一事——SU7刷新了国产汽车多项记录,现在的需求量高于预期的三到五倍,原计划Pro版要到4月底开始交付,现在已提前实现交付。
智界S7“抢单”小米SU7背后,激烈的淘汰赛正式打响。价格战冲击波下,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体系正在重塑,疯狂竞逐的车企们不再仅满足于抢份额争销量,而是开启了一场话语权和定价权的争夺拉锯战。
据不完全统计,春节复工以来,已有10余家车企、30个品牌、近90个车系通过增配减价发布新车或限时补贴的方式参与降价,涉及的具体车型多达上百款,从豪华到主流合资,从自主到新势力,无一例外。
4月22日,曾立下“理想汽车不会降价”FLAG的理想汽车罕见官宣降价,将价格战拉至3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理想全系车型下调售价,其中纯电车型MEGA起售价从55.98万元降至52.98万元,L7、L8和L9三款L系列增程车型也有不同程度降价,总体降幅在1.8万至3万元不等。
此前理想汽车起售价最低的车型理想L6上市,共推出两个版本,售价分别为24.98万元和27.98万元,这已经是理想汽车在定价上退了一步的结果。理想汽车产品线副总裁刘杰表示,L6 Pro版原本定价为25.98万元,但内部思虑之后,最终还是改为24.98万元。
曾在去年率先发起价格战的特斯拉也下调了其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市场多款车型的价格,其中Model 3和Model Y在华起售价分别降至23.19万元和24.99万元,这也是特斯拉Model Y起售价首次进入到25万元以内。
不过并非所有厂商都会跟进特斯拉的降价。
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林金文表示,根据对市场的充分预判,品牌在车型发布时制定了极具竞争力的价格,因此不会跟进特斯拉的促销策略。
价格战下,消费者以更低的成本和售价购买青睐的车型,但价格战的持续加剧会恶化整车厂和供应商的生存环境。但长期来看,规模效应一定程度上将抵消价格战带来的利润下滑,优胜劣汰效应愈发明显。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2月汽车行业利润率4.3%(同期工业企业利润率为4.7%),汽车行业仍然偏低。尤其是相对于2015年时汽车行业利润率8.7%,目前行业利润率快速下滑的压力巨大。
其中利润主要来源于出口和高端豪华,其它大部分企业盈利下滑剧烈,部分企业生存压力加大。当前燃油车业务仍有盈利,但却是微利,且市场规模萎缩较快;新能源车维持中高速增长,但亏损较大,矛盾与压力较大。
有汽车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产销两旺,形势大好,但盈利率和营收水平面临困难,这可能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目前是靠降低利润率卖车,持续一个季度、两个季度还行,但这样的情况不能持续太长,否则会对行业、对车企造成损害。”他呼吁行业不能只看产销量,要关注利润率,以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和进步。
(作者:宋豆豆 编辑:张明艳)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