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产业优势,但当汽车行业从电动化上半场步入智能化下半场,汽车行业的竞争早已不再简单是新旧两股力量的对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左茂轩 北京报道
全国乘联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1日-14日,乘用车市场零售51.6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零售26万辆,市场占比超过了50%。
新能源汽车超越燃油车成为市场主流的时间,似乎会比想象中更快。
新能源汽车,也将成为即将揭幕的2024年北京车展的主角。
时隔四年之后,2024年北京车展将在4月25日开幕。组委会公布的资料显示,本届北京车展全球首发车117台(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30台)、概念车41台。新能源车型278个。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的变化,是汽车动力源从燃油到电能的变化,是汽车从代步工具到智能终端的变化,更是整个汽车行业生态链的改变、行业格局的重新塑造。
从2014年起,一批创业者带着梦想闯进汽车业,摸爬滚打十年间,陆续有人离场,但也陆续有新人进入。
随着华为、小米等一批科技巨头带着巨大的资源和智能化基因涌向汽车圈,给汽车行业带来了比第一批造车新势力更大的震撼。
十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形成产业优势,但当汽车行业从电动化上半场步入智能化下半场,汽车行业的竞争早已不再简单是新旧两股力量的对拼。
汽车企业和科技巨头们,在跨界融合中激烈碰撞,汽车行业的争夺,从产品和技术到服务和商业模式,逐渐渗透到范围更广的生态之争。
然而,持续加剧的价格战,也让车企不得不继续在盈利和销量之间寻求平衡;智能化能力的塑造,究竟应该全栈自研掌握主动,还是依靠外部力量补短板,跨界融合的边界,同样需要有所取舍。
华为小米再掀流量攻势
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愿意为智能化配置及功能买单,这是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特点之一。
毫无疑问,智能化将成为本届车展的一大重要看点。
随着AI技术的不断革新,华为、小米等知名企业让智能汽车进一步破圈,彻底打开了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想象空间。
北京车展本周四才正式揭幕,但从周一开始,便陆续有科技公司开始亮剑。
4月22日,百度Apollo发布智能驾驶、智能地图、智能座舱三大新产品;4月23日,腾讯智慧出行技术开放日,聚焦AI驱动汽车新智能话题;4月24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新品发布会,将以智能驾驶、鸿蒙座舱以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全面展示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最新成果;4月25日,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则将在车展现场详细介绍小米汽车的产能和交付计划。
各家科技巨头以不同的姿态进入汽车行业,其中,尤以自己下场造车的小米和掌握强势行业话语权的华为最受关注。
事实上,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年代,中国互联网企业们希望重新制定造车的游戏规则。在话语权的争夺过程中,车企与科技互联网公司的整零关系变得模糊不清。
华为与车企的长期利益矛盾,正变成华为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的绊脚石;下场造车的小米在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也需要在试错中找到正确的生态位置。
虽然,华为和小米本质上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路线切入智能汽车的赛道,商业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从手机到汽车,这对颇具话题度的对手之间,较量仍在继续。
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最受关注的新车便是小米SU7,泼天的流量和全民讨论的热度,秒光的限量创始版和超高的订单量,都证明了小米造车强大的号召力。
今年的北京车展,将是小米汽车第一次在车展现场单独设立展台。虽然小米汽车目前能够展出的车型只有SU7这一款,但可以预见的是小米车展展台的人气绝对不会低。
而在汽车行业持续扩大朋友圈的华为,则不是独自和小米较量。
本届车展上,值得期待的新品有即将上市的问界新M5,以及刚刚“二次上市”的智界S7。其中,问界新M5已经在4月17日开启预售,12个小时就收获了超1万个订单,继问界M9、新M7热销之后,新M5能否复刻新M7的销量成绩,是华为又一次检验其市场地位的机会。
从问界、智界到阿维塔,再到其他鸿蒙智行的合作伙伴,华为有多次出牌的机会,不断扩大自己在智能汽车市场的地位。
当然,从表面来看,小米和华为目前给汽车行业带来更大的冲击,则是完全不同的营销玩法。
从“遥遥领先”到小米SU7持续占领热搜,余承东和雷军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光环、接地气的讲故事手法和能力,对汽车行业的营销和传播宣发带来了巨大改变。
汽车行业对流量的追求,从未像今天这般激烈。
从蔚来CEO李斌超1000公里的直播实测150度长续航电池包,到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直播对话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再到奇瑞董事长尹同跃长达4个小时的直播,车企大佬们开始“卷”起了直播。
越来越多的车企老板,从幕后走到台前。然而,对于传统汽车玩家来说,营销风格的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本届车展上,雷军和余承东,又将在舆论场上带来怎样的新营销玩法,值得期待。
跨国车企强化电动反攻
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走高不同的是,今年以来,欧美等地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需求在放缓,苹果宣布取消造车,奔驰调整电动化节奏,也给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悲观情绪。
不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想要继续在中国保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继续加强在中国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布局。
其中,中国市场销量规模占比较大的德国车企,对于追赶中国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的诉求更为迫切。
4月1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开启的为期三天的正式访华之旅中,宝马CEO齐普策、奔驰CEO康林松均在经济代表团随行。
而相隔不到10天之后,他们也都将再次在北京车展期间出现在中国。
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包括奔驰、宝马、大众在内的德国车企,都将带来多款新能源产品。
宝马集团旗下的BMW和MINI两大品牌,将展出涵盖油、电、氢、混四种驱动形式的产品。其中,新纯电动BMW i4将迎来全球首发,MINI首款纯电动跨界车型MINI ACEMAN,也将全球首秀选在了北京。同时,MINI家族另一款纯电产品全新电动MINI COOPER也将正式亮相中国。
奔驰则将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全球首发纯电G级越野,奥迪则将展出PPE平台的奥迪的全新高端纯电SUV——Q6 e-tron,保时捷则将上市全新纯电动Macan。
大众汽车在即将开幕的北京车展上,将发布智能纯电新品类并公布官方名称。同时,新品类下的首款新车也是大众安徽在华的首款量产车——“ID.UNYX与众”也将在北京车展亮相。新品类旗下的所有新车都将使用独特且醒目的金色大众品牌徽标。
大众集团不久前宣布,为了深化在华本土化开发的能力,大众集团投资25亿欧元,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强化本土研发实力。同时,大众集团也将在合肥生产两款与小鹏汽车共同开发的大众汽车品牌车型,其中首款车型为中型SUV,计划于2026年投产。
丰田方面则透露,持续扩大朋友圈阵容,将与互联网头部大厂强强联合,深化合作。此外,次世代概念车也将迎来中国首发。通过SDV(软件定义汽车)满足不同客户所需,提供个性化、更便捷、更愉快的移动出行。
进入智能化下半场,跨国车企和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将越来越密切,当百年车企遇见科技新兴,不同背景和思维之下,也将碰撞出新的火花。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
进入4月,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更趋白热化,几乎已经波及所有的汽车企业,焦虑传递给了每一个车企。
价格战还会持续多久?没有人能给出精准的预测。
“降价不一定会提高自己的销量,但一定会打击到对手。”此前,理想汽车CEO李想曾经如此形容价格战。
在一系列负面事件影响,当销量陷入增长困难之后,理想汽车也不得不在车展前夕对才刚刚上市1个多月的产品降价。
在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下,定价策略似乎已经演变成一场企业之间没有硝烟的“心理战”。
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年的北京车展期间上市的大部分新车型,都会采用更积极的定价策略,以便抢夺市场份额。
没有人愿意在新能源汽车的淘汰赛上被踢出“牌桌”,但持续上演的价格战势必会让那些本就经营压力较大的企业,距离赚钱更加遥远。
这显然会加快边缘玩家的出局。
但是,活下来的企业,也不一定完全受益。
持续时间过长的价格战也将对整个产业链的健康运行造成冲击。在全行业利润率微薄的情况下,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
显然,从企业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在打价格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不断培养消费者的价值认同。既需要依靠性价比打开市场的局面,也要通过提升产品和技术实力,提升自身的价值。
2024年的北京车展,值得期待的不仅是那些具有性价比优势的新产品,更是那些能够真正体现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最新技术和成果的高价值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于新时代新汽车需求的产品。
(编辑:张明艳)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