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离原汽车零部件业务,进一步聚焦超材料领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欧雪 深圳报道
4月28日晚间,光启技术(002625.SZ)接连披露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度一季报。
2023年,公司营收、净利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营收14.94亿元,同比增加27.98%;归母净利润5.83亿元,同比增加54.85%;基本每股收益0.27元,同比增加58.82%。
整体来看,随着超材料订单增长、大规模交付顺利进行,光启技术去年营收、净利双增,保持业绩连年增长的态势。
公司对此表示,根据国家战略布局,尖端装备市场升级换代加速,最终客户的需求、直接客户下达的交付任务不断增加。
“由于公司超材料产品在新型装备加速升级换代中起到重要作用,外部的高需求推动公司超材料业务快速增长,在核心装备中的市场渗透率逐步提升。”光启技术总结。
在今年一季度,公司营收、净利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实现营收为3.21亿元,同比增加3.04%;净利1.36亿元,同比增加34.88%。
此外,今年一季度,光启技术下属全资子公司光启尖端已与相关客户签订了合计7.2亿元的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今年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4月29日,同花顺热榜数据显示,光启技术人气值冲榜,人气排名从第121名上升至第8名。截至当日收盘,该股报20.44元/股,上涨7.69%,成交22.15亿元,换手率6.24%,总市值440.40亿元。
业绩大幅增长
光启技术在去年年报中透露,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多个型号的尖端装备阶段性研制任务,并大规模批产交付。
2023年度,光启技术超材料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75亿元,同比增长46.06%。其中批产收入12.47亿元,同比增长55.94%,占超材料业务收入比重从91.61%增加到97.81%。
具体来看,去年公司超材料业务销售量大涨,同比增长45.34%;生产量和库存量则有所下滑,分别同比下降9.58%和38.37%。
“超材料行业的销售量的增长,主要系公司超材料批产较上年同期增长所致;库存量较上年同期减少,主要系上年期末超材料尖端装备的在产品于报告期内完工交付。”光启技术进一步解释。
随着超材料订单呈现几何倍数增长,光启技术近年也尝到红利,业绩连年增长、不断刷新纪录。
数据显示,光启技术的营收已从2019年的4.8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4.94亿元,翻了3倍;净利也从2019年的1.15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83亿元,翻了5倍。
今年以来,光启技术的增长势头仍在持续。数据显示,公司一季度营收、净利实现双增,营收微弱增长3.04%,净利则增长34.88%。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一季度,光启技术下属全资子公司光启尖端已与相关客户签订了合计7.2亿元的超材料产品批产合同,今年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为满足不断增加的产品交付需求,光启技术在2023年正式开始709基地二期建设,设计产能为100吨/年,合计产能将达到160吨/年。报告中,光启技术透露,709基地工程进度已达82.65%。
已剥离原汽车零部件业务
在聚焦超材料业务之前,光启技术前身为杭州市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售汽车零部件,包括汽车座椅滑轨、调角器和升降器等。
近年来,光启技术的汽车零部件业务板块越来越边缘化,并持续面临业绩下滑压力。
记者梳理以往财报发现,2020年至2022年,光启技术汽车零部件业务分别亏损1010.82万元、2661.03万元和1051.64万元。
在2023年,光启技术汽车零部件产品艰难盈利近1900万元,但收入再次下滑,实现营收2.06亿元,同比下滑24.56%。
在经营压力面前,光启技术于去年决定将原汽车零部件业务从公司剥离。
报告显示,2023年8月底,光启技术转让浙江龙生汽车部件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将汽车零部件业务从公司剥离,公司主营业务、客户结构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不过,虽然剥离了原汽车零部件业务,但光启技术近年却有意开拓跟汽车有关的检测业务。
记者了解到,依托超材料技术能力平台的检验检测能力,光启技术已经开始向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检测服务,服务目标包括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
在2023年,其全资子公司光启超材料与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共同成立超材料电磁调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紧缩场联合创新实验室,开展汽车整车天线OTA性能测试技术研究与标准验证试验,联合开展汽车整车天线OTA性能测试的对外检测委托业务,将超材料技术能力平台中的先进检验检测能力应用到汽车行业中。
今年4月22日,光启技术进一步在互动平台透露,目前公司与中汽中心天津检验中心自主研发的首个紧缩场实验室进展顺利,很快将进入实质性检测阶段,整车即将进场。
“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用于无线通信检测的项目也将增多,公司将基于检验检测能力平台,努力拓展汽车检测领域的更多检测项目。”光启技术称。
(作者:欧雪 编辑:孙超逸)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