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里的中国经济|万亿“新三样”扬帆出海,如何乘风破浪寻增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宋豆豆 曹恩惠 广州、上海报道 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并称为中国出口的“新三样”。2023年,“新三样”出口规模首破万亿元,成为我国外贸增长新亮点。
然而,国内各大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以及光伏厂商在享受产业高景气度所带来的红利时,却不得不面临“内卷”问题。而当“价格战”导致企业利润受损之时,将优质产能“卷”向海外,已成为当下“新三样”企业的共识。
新能车“卷出去”
烈火烹油的价格战未有偃旗息鼓之意,甚至开始出现“反噬”——依托粗暴的“以价换量”策略,车企短期内夺得市场份额,但失去了利润,当卖一辆亏一辆成为常态,新能源汽车市场繁花似锦背后,以消耗车企盈利能力为代价的行业“失血”局面仍将持续。
事实上,当“卷价格”不再行之有效时,“卷出去”才是长久之计。中国汽车制造商和动力电池厂商正在抢抓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窗口期,加速向国际品牌迈进,在内燃机时代这是它们难以突破的瓶颈。
2023年,激烈的“内卷”将中国汽车产销规模首次推至双双突破3000万辆的高度,出口量达到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换言之,我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近1辆是新能源汽车。
具体来看,海外市场正在成为车企一个重要的增量来源。
2023年,比亚迪海外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24万辆,同比增长337%;上汽集团海外销量达到120.8万辆,成为唯一一家海外销量突破百万辆的中国汽车企业;长城汽车在海外市场销售31.4万辆,同比增长82.37%,海外营收翻倍增长至约531亿元;海外市场为吉利汽车贡献了27.4万辆,出口同比增长38%;广汽集团自主品牌海外市场销量约为5.5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数量的一路高歌,质量也实现了飞跃,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真正实现了量价齐升。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均价从2021年的1.95万美元,提升到2023年的2.38万美元。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正在一改过去给欧美发达国家消费者留下的廉价低端印象。
比亚迪海豹在欧洲的售价为35~40万元,较国内版本不足20万元的起售价贵了近一倍;上汽大众ID.3车型国内起售价一度下探至12万元以下,但国外售价在30万元以上;国内售价不到10万元的哪吒AYA系列国外价格要高至15万元。
有汽车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售价普遍偏高,除了关税原因外,与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技术、性能、产品力的提升密不可分。
根据规划,比亚迪今年的海外销量目标是50万辆,相比去年的24万辆翻一番;2024年广汽将向海外市场导入14款自主品牌车型,新增海外网点约200个、完成全年保12万挑战15万辆的销量目标,到2030年的海外销量目标是50万辆。在今年北京车展上,长城汽车宣布,预计到2030年,其在海外市场的单年销量将超过百万辆,其中高端车型销量占比将超过1/3。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广汽的国际计划是走出去(整车销售到海外市场)、走进去(海外建厂)、走上去(品牌向上)。“广汽在‘走出去’上落后了,目前广汽处于‘走进去’阶段,要加快在海外建厂、进行零部件建设,同时要努力在‘走上去’阶段领先,成为全球性品牌。”他说。
随着中国汽车品牌将更多目光聚焦海外市场,多家机构预测2024年我国汽车出口销量将达到550万辆。
不过,谈及当前出口热潮,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要把出口想得那么容易,越来越多企业涌入海外市场,价格战就难以避免”。
锂电出海寻新增长点
一车出海,带动“全链”。在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下,中国汽车产业加速出海,与此同时,以动力电池为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也已开始在全球布局,中国锂电池的出海驶入“快车道”。作为中国外贸的“新三样”之一,各大动力电池企业也加速争夺全球市场份额。
从各家动力电池企业的2023年年报中不难发现,“出海”正在成为其业务的新增长点。
宁德时代海外业务增长迅猛,2023年海外营收达到1309.92亿元,同比增长70.29%,占总营收的32.67%,较去年提升9个百分点。SNE Re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宁德时代海外动力电池的市占率为27.5%,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
得益于海外业务成效初显、储能业务交付能力提升等,国轩高科2023年净利润9.3亿元,同比增长201%,创七年新高。其中海外地区的营收为64亿元,同比增长超115%,占总营收(316亿元)的五分之一。
这一增幅远高于同为二线电池企业的亿纬锂能和欣旺达,但后两者的海外业务基数远高于国轩高科。2023年,亿纬锂能海外营收为133亿元,同比增长5%,而欣旺达海外营收同比下降9%至204亿元。
孚能科技2023年海外销售接近百亿规模为98.7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20%,约占全年总营收的60%,毛利率达到12.72%。
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去年表示,可将全球市场划分为中国、美洲、欧洲与非洲、东南亚与南亚四个板块,“如果我们只在中国发展,那就意味着我们丢掉了另外三个市场,想要有所作为的话,另外这三个市场是不能丢的。”
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也公开表示,“中国电池企业能否在全面电动化的TWh时代保持优势,最关键的就是走出去,产业链在海外本土化。”
事实上,动力电池企业除了产品出海外,也在加速海外生产基地的建设以确保供应链稳定并降低生产成本。一方面是出于海外市场需求高度景气,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规避欧美相关法案的限制。
具体来看,2023年以来,宁德时代宣布和福特汽车在美国密歇根州合作新建动力电池工厂,初期产能规划为35GWh,投资高达35亿美元,计划于2026年投产;亿纬锂能计划投资99.7亿元在匈牙利建厂;蜂巢能源泰国Pack工厂开工建设;国轩高科宣布携手欧洲电池制造商InoBat,以合资形式建设40GWh电芯及Pack工厂,根据规划,到2030年国轩高科将在国内和海外分别实现300 GWh的产能规模。
瑞银中国汽车行业研究团队主管巩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全球汽车市占率为20%,全球电动汽车市占率超过50%,但市值仅占全球汽车制造商总市值的10%。“一些海外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并不会抹杀中国电动汽车的销量规模、成本优势、技术创新和全球竞争力。”
光伏产业迎战周期压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制造和出口国,中国光伏产业也在过去一年经历了“冷暖”。一方面,国内光伏新增装机量再创历史新高,行业需求景气度高涨;另一方面,行业“内卷”加剧,供需格局转变下,光伏产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周期洗礼。
截至4月30日,A股、H股106家光伏公司2023年财报和2024年一季报均出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前述百家光伏公司2023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2.16%;合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4.85亿元,同比下滑19.14%。
营收增长、利润下滑,国内光伏产业这两项业绩指标出现了近年少有的“背离”表现。
过去几年,下游高增长的需求刺激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供给欲望。各大光伏企业在集体享受行业红利之时,却也因频频扩产而埋下暗雷。于是,自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随着国内光伏产业链价格急跌,不少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价格“内卷”产生的副作用甚至延续至今年一季度。报告期内,上述百家光伏公司合计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双双下降。尤其是净利润方面,不少光伏龙头企业盈亏分野,其今年一季度遭遇业绩滑铁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光伏产业链不同的环节,各家上市公司在周期压力之下面临着不同的经营挑战。
从2023年的业绩表现来看,产业链上游产品价格跌幅较大,这直接导致硅料、硅片企业利润大幅下滑。
硅料企业领跑年度盈利阵营的局面,在去年悄然生变。2023年,仅剩3家光伏公司年度归母净利润破百亿元,分别为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和特变电工。而在2022年,协鑫科技以及大全能源亦加入百亿盈利“俱乐部”,且5家百亿利润企业中有4家为硅料企业。
需指出的是,去年3家净利润过百亿的光伏龙头企业也陷入利润下滑的境地——财报显示,通威股份、隆基绿能和特变电工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5.74亿元、107.51亿元、107.03亿元,同比下滑47.25%、27.41%、32.75%。
不过,亦有公司2023年业绩“逆风而上”。晶科能源、天合光能2023年营收收入双双破千亿元,分别为1186.82亿元、1133.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4.40%、55.31%。且在利润端,这两家公司净利润增幅分别超过150%、50%,达到74.40亿元、55.31亿元。
整体来看,在价格挤压之下,国内绝大部分光伏公司在去年守住了盈利的基本盘。百家光伏上市企业中,超过八成以上的光伏公司在2023年实现盈利。
但这一数字在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减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上述百家光伏上市公司中约有30%的企业在今年一季度遭遇亏损。其中不乏隆基绿能、TCL中环、通威股份、晶澳科技等光伏龙头企业。
“一季度是光伏产业的传统淡季。叠加目前在去库存压力下,硅料、硅片、电池片以及组件价格处于低位运行区间,不少企业利润骤降。”一位光伏企业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结合2023年财报和2024年一季度,部分企业的亏损势头从去年四季度便开始显现。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在几乎五年一个周期的光伏产业中,市场决定了一切真正能够发展向好的企业,“只有能够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在技术、资金方面有很深的积淀,才能经历周期的磨砺脱颖而出。技术迭代后产业的集中度会提升,焕发新的生机,这也是光伏行业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目前仍是大部分光伏企业的主力出货市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发现,2023年,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超过50%的光伏公司有17家,另有15家公司这一比例超过30%。
光伏组件、逆变器等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居高。例如,阳光电源去年海外营收333.69亿元,占比46.18%;晶澳科技则实现海外业务收入444.28亿元,占比54.48%。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光伏电池出口额约90.67亿美元(约合657.07亿元人民币),同比有所下滑。
这背后,“量增价减”或成为今年光伏市场出口的主要特征。
(作者:宋豆豆,曹恩惠 编辑:包芳鸣)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