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成立10亿元产业基金:科技巨头的CVC野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闫启 北京报道
中国CVC经过20余年的发展,早已经成为创投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相较于欧美国家中国CVC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迅猛,投资规模、市场表现及影响力已不逊色于传统风险投资,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近日,家电巨头海信旗下成立仅3个月的私募基金管理平台亿洋投资,迎来了第一只基金——青岛奥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规模10亿元。
高管自掏腰包,海信成立10亿新基金
据了解,该基金主要投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 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以及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等。目前,基金尚未在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
这一次,海信的高管们纷纷自掏腰包,以个人身份参与到这只基金中。其中海信集团控股董事长、海信家电董事、海信视像董事贾少谦,海信集团控股董事、总裁,海信家电董事、海信视像董事长于芝涛,海信集团控股高级副总裁、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海信家电董事长代慧忠分别出资1000万元,各自认购了该基金1%的份额。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名个人LP外,该基金的LP包括还包括海信家电、海信集团控股、青岛产业发展、海信视像等法人合伙人。
作为该基金的管理人,亿洋投资于2024年2月成立,并于3月25日在基金业协会完成了登记。在其股东中,除了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0%外,其他股东包括亿洋投资管理团队持股的青岛羽信持股20%,青岛国资委旗下的青岛产业发展持股15%,青岛航运龙头海丰国际旗下熙铭投资持股15%。
根据基金业协会披露的信息,亿洋投资的实际控制人为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69年的海信,目前拥有海信视像、海信家电、三电控股、乾照光电四家上市公司,旗下有海信(Hisense)、东芝电视(Toshiba TV)、容声(Ronshen)、gorenje、ASKO等多个品牌。2019 年,海信集团曾定下在 2025 年营收突破 3000 亿的目标。2023年,海信全年营收2017亿元,相比2022年增长仅为10%左右。如果不能实现第二增长曲线的突破,当前营收增速下实现3000亿的目标难度很大。
因此在传统的家电产业之外,海信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发展了集成电路、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光通信、汽车电子等产业,正奋力从家电企业向科技企业转身。2021年5月底,海信家电完成对日本三电控股株式会社的收购,持有其约75%的表决权,正式成为三电控股的控股股东。2023年1月,海信视像宣布控股乾照光电,将Mini LED及Micro LED产业布局延伸至最前端的芯片领域。
CVC成了家电巨头们标配
对于大企业来说,当业务版图越来越大,在每个业务方向上都通过并购去扩大规模就变得不现实,不但要承当巨大的资金压力,尤其是在创新业务的探索上风险性也会随之上升。
某CVC机构投资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平台投资创新企业,能够更低成本和风险地对新技术、新商业模式进行验证,同时企业可以将投资风险与自身主营业务相隔离,仅限于投入基金的资本部分承担风险。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基金平台吸引外部LP加入,扩大投资规模,引入更多资源和合作机会。在某些地区创投基金可能享有特定的税收优惠,通过合理的税务筹划,企业可以在符合法规的前提下优化整体税负。”
尤其是对国内的家电巨头们来说,做CVC早已不是新鲜事。随着企业参与股权投资经验的累积,投资运营专业度逐渐提升,运作也更加独立,与专业投资机构相差无几。此时,企业开始把投资职能剥离,成立独立投资机构并由其自主发起设立基金。一般情况下,企业都会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基金的设立,同时投资机构自主开展市场化募资。
比如TCL创投、创维投资、海尔资本等家电行业的CVC都做得风生水起。成立于2009年的TCL创投,目前管理12支人民币基金,先后与中关村、湖北长江、上海、南京、无锡、深圳、惠州等政府引导基金及上市公司合作,合计投资超过130个项目,管理资产规模超百亿元人民币。创维投资成立于2015年,管理规模超5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50余个,其中已经有9家被投企业IPO。和海信同样是位于青岛的另一家电巨头海尔,也早在2010年成立海尔资本,目前管理规模已经超300亿人民币,投资了超130多个项目。
海尔资本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时曾透露:“开始海尔资本作为集团对外的触手,挖掘市场上的先进技术和行业龙头企业,协助集团进行生态完善。2015年起,随着国内人民币基金的飞速发展,海尔资本也凭借自身优异投资业绩,获得外部LP认可,成为市场化的基金管理人”
上述投资人向记者介绍,“CVC的发展通常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产业资本直接进行股权投资,第二阶段是产业资本独资设立并管理直投基金或者产业资本与专业第三方机构合作专项基金开展股权投资,第三阶段是产业资本打造独立品牌开展项目投资。”
(作者:闫启 编辑:林坤)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