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民投副总裁徐飚:2024年后并购重组市场可能迎来爆发
‘827新政’后,IPO审核趋紧及不确定性大幅提高,且监管重点鼓励并购,预计拟上市资产将更多寻求并购方式实现证券化。由于公司资本运作方向切换、外部沟通存在一定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林典驰 深圳、广州报道
“去年‘827新政’后,IPO审核趋紧及不确定性大幅提高,且监管层重点鼓励并购,预计拟上市资产将更多寻求并购方式实现证券化。不过,由于公司资本运作方向切换、外部沟通存在一定的时滞,预计2024年后并购重组市场可能迎来爆发。”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民投)副总裁徐飚谈到。
5月15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21世纪资本研究院作为首席智库,天河基金、同城商旅、广东省管理会计师协会提供支持的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1世纪卓越董事会(广州站)活动顺利召开。
在活动上,徐飚发表了以《PE投资的退出与上市公司并购趋势》为主题的演讲。
当下投资环境整体比较复杂,受“827”新政影响,过去一年IPO受理阶段性放缓。整体来看,2021-2023年IPO辅导数量持续上升,而IPO受理数量却整体呈下滑趋势。
徐飚谈到,从受理率来看,2021-2023年每年受理率分别为53.13%、43.13%和27.68%,即每年末辅导的项目在第二年能够申报受理的比例逐年下降,到2023年,仅1/4左右的2022年末辅导项目能被受理。IPO受理端节奏出现明显放缓。
Wind数据显示,2023年IPO上会企业合计308家,总体通过率为90.58%。考虑到项目撤回情况,2023年的真实过会率为47.37%,相比2022年65.34%和2021年61.79%的过会率,2023年的真实过会率出现了明显下滑。
从撤回的角度来看,则更为明显,“‘827新政’后监管趋严,已撤回超过200家企业。从企业属性来看,民营企业撤回家数较多;从盈利情况来看,净利润1亿元以下的中小民营企业IPO撤回家数较多。” 徐飚表示。
而从板块来看,由于创业板前期申报家数较多,近期成为撤回家数最多的板块。
Wind数据显示,2023年成功IPO的企业共313家,募集资金金额3,565.39亿元,对比2022年全年成功IPO企业428家,募集资金金额5,869亿元,整体IPO市场呈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徐飚谈到,这是当下整个IPO环境面临的问题,也意味着未来企业IPO越来越难。
鉴于IPO难度上升,市场预期2023年会是一个并购大年。但从数据统计来看却并非如此。2023年并购重组的数量,无论是从审核过会的数量还是披露的非审核数量,都呈一个下滑的趋势。
徐飚表示,“市场力量的传导还不尽完善,今年可能是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重点关注并购的时间点。”
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为前一轮并购重组的高峰期,伴随注册制改革,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降温,审核类重大资产重组数量下降得更为明显,至2023年拐点尚未出现。
观察并购重组的另一个视角是供给和需求端。
从供给端来看,截至2024年4月16日,各板块IPO辅导企业高达2,370家,IPO排队企业高达662家。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1月1日后新受理的IPO企业中,截至2024年4月16日,已撤回552家。
而从需求端来看,A股上市公司家数达5,353家,若以每年四五百家IPO增量,不到两年就将超过美国上市公司的数量。
徐飚表示,因此,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部分上市公司今年会被监管层坚定出清,大量之前认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保壳的手段、借壳套利的行为都将难以实现。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分化也在加剧,当前龙头企业、规模企业较成长型、创新创业型企业更具优势。此外,上市公司利益导向机制发生变化,分红和再融资均出台相应规定限制,并且严格限制破产重整,应退即退。
他谈到,上述因素可能触发并购市场逐渐向卖方市场演化,但普通上市公司购买能力受到一定制约,而优质买方仍然具有稀缺性。
对于粤民投的并购业务策略,徐飚梳理了四大重点。
第一是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并购业务。粤民投围绕新能源和生物医药领域的核心上市公司,进行产业链整合,推进收购业务。近期,人工智能也是关注的重点,投资方向有国产大模型和底层的算力企业。
第二是跨境并购业务。跨境出海是长期趋势,企业在海外构筑产能,粤民投发挥在香港的平台和优势。
第三是针对有保壳压力的上市公司。粤民投在另类投资、特色资产投资积累大量经验,通过破产重整化解债务压力,进而实现保壳目的。
第四是国企收购优质上市公司控制权。粤民投持续发挥各自的产业优势以及民营企业机制的灵活,配合上市公司链主企业去构建产业链条。
(作者:林典驰 编辑:巫燕玲)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