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广东“向新力”: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培育新兴产业聚势成形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大湾区观察梁施婷 2024-05-15 19:5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广州报道

在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处处展现出一种向“新”求变的蓬勃态势。新能源汽车加速驶向全球、工厂中的设备批次“上云”、“低空经济”加速腾飞、各类大模型应用加速赋能……翻看几大维度,广东处处可见新质生产力。

例如,从制造业竞争力看,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和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辆)是“广东造”;从企业看,广东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全国第一,10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位居全国前列;从人才看,广东研发人员队伍135万人,在站博士后约1.3万人,均居全国首位;从科研实力看,国家在广东布局大科学装置已达10个,实现“从无到有再到多”的历史性跨越。

5月14日,由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在广州启动。在为期7天的调研中,110多名媒体记者将兵分两路从广州出发向东到东莞、深圳,向西到佛山、肇庆、珠海走访调研20个多个点位,与企业、科研机构以及专家学者对话,寻找广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答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中心预测部产业室主任、研究员魏琪嘉认为,广东省是经济大省、工业强省,在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他建议,广东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紧盯全国产业链布局,聚焦优势产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若干体现广东特色和优势、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支柱产业,构建具有广东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调研的首站,是位于广州的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搭载着云韬氢能自主研发的“领航一号”氢燃料电池系统,一辆载荷49吨的牵引车去年刚完成了从广州到韶关再到赣州往返的“首航”,这也是京广港澳高速首段粤赣(广州-韶关-赣州)跨省氢长廊的首发。

到今年8月,云韬氢能将完成首条京广港澳高速前线氢能车的物流贯通,并初步投放100辆车在这条固定专线上。

这是广东在储能产业加快布局的缩影。2022年,云韬氢能诞生于深圳市雄韬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白云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珠联璧合。作为广州市燃料电池产业链主企业,云韬氢能依托自主创新和产品快速更新迭代,成为打通重点基础材料-关键核心部件-系统集成产品-商业推广应用全链条的科技型氢能企业,并成立国内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促进燃料电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

云韬氢能总裁杨强表示,联合体真正体现出广州氢能产业在政企联动上的新思路,通过政产学研联动,减少了试错成本,降低了研发费用,打通了产业协同的信息堵塞,真正实现快速商业化。

新能源产业成为广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张名牌。从今年一季度看,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转型的产品拉动广东出口增长。如何实现新能源产业万亿的目标?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通过此次调研,深入了解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在广州,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去年获工信部批复组建,是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第一家由产业应用侧企业(南方电网)牵头组建的创新中心。

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席总裁陈建福介绍,储能创新中心通过发挥自身产业吸附力,并借助白云区对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全面支持,自落户白云以来已经快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一批龙头企业入驻白云,包括北京卫蓝、上海良信、上海奥威、东阳光、珠海冠宇等。

“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引育力度,在白云区快速建成新型储能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陈建福说。

在深圳,“超充之城”的号角正式吹响。从2023年下半年至今,深圳巴士集团在深圳已建成105座超充站,实现所有行政区100%覆盖。这些超充站中,有81座集成了V2G功能,约占全市V2G示范站总量的六成,这些站点将成为一座座“虚拟电厂”,让新能源车参与电网实时调控与调峰辅助服务,实现电动车车主、电网和充电站的“三赢”。

自2023年以来,深圳巴士集团加大对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包括与恒创睿能共同组建深巴恒创环保科技公司,进军动力电池梯次利用领域;与协鑫集团打造全球首个钙钛矿综合能源补给示范站;与云天励飞探索储能项目;与华为、英飞源、威斯曼等联手合作,助力深圳超充之城建设。

在珠海,纬景储能的锌铁液流电池“超G工厂”全面投产,实现年产能超6吉瓦时,成为全球首个投产的吉瓦级液流电池工厂。“希望通过全行业共同努力,三年内把储能度电成本下降到0.2元。”纬景储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葛群提出了这一愿景。

近年来,珠海奋力补上储能产业链上游较弱的短板,初步构建起了从上游矿产加工、电池材料、装备制造到电芯制造、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同时布局液流储能、钠离子电池等领域,为珠海新型储能打下良好产业基础。

“广东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新型储能等领域涌现更多的全国领先细分产业集群,激发工业经济新活力。”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邹勇兵表示,产业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构筑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广东持续优化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新老产业并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引质变

用了7年时间,美的厨热洗碗机顺德工厂通过建立起一套数字孪生系统,接入所有生产数据,将工厂生产的每个环节和指标都转化为了具体的数据,实现对生产流程的全程掌控。一座“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的绿色智能工厂拔地而起。

邹勇兵表示,广东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促进广东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今年,广东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组织实施“技改大会战”等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先进产能比重,2024年第一季度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2.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3.3%,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22.4%。

以数控机床为例,作为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母机,国产数控机床如今已经实现在高端领域的突破,成为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体系转型升级路上不可忽视的一环。

原点智能企业在创办之初已经目标明确主攻高端机床,尤其是企业研发的多轴联动数控机床精密度高、技术壁垒高,专门用于加工复杂曲面,在航空航天、汽车、精密器械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企业则是创新的主体。7年来,原点智能研发投入近2亿元,多次参与和承担省、市级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在数控系统、振镜、旋切、多光路设计、光束整形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攻克了超硬材料、硬质合金、陶瓷等高性能难加工硬脆材料加工效率低、加工工艺极其复杂等“卡脖子”难题。

据悉,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广东构建“1+9+N”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集团军体系”,推动“小岗村”式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符合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广东模式。更直接的形容就是,“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上午发表科研进展、下午企业融资转化”。

比如,在松山湖材料实验室,35家产业化公司在这里直接孵出。成立近6年,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特色,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践出一套科研成果产业转化体制机制。

培育新质生产力背后,一系列要素也需要创新。近年来,广东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探索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和职务成果赋权试点改革,优化决策和转化收益分配机制。2021-2023年试点期间,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和广东省科学院3家试点单位完成716项成果转移转化,为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了宝贵经验。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丁明磊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强调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有效的市场机制和有为的政府政策,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广东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基层实验和国家政策的结合,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具备独特优势。”

广东省政府今年出台“科技金融15条”,全面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数据显示,2023年末,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2万亿元、同比增长22%;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超3200亿元、同比增长23%;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超2300亿元、同比翻了一番。全省科技信贷余额超2.3万亿元,省创新创业基金累计投资项目693个,投资金额272.8亿元,培育86家企业上市。

广东省委金融办副主任倪全宏介绍,表示,广东将继续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科技信贷政府性担保等风险共担机制,鼓励商业银行优化授信评估机制,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多信贷支持;继续深化开展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份额转让试点,配套设立S基金,探索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外部“投贷联动”,加速科创企业发育速度。

(作者:梁施婷 编辑:于长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