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并购窗口期 湾区机构企业代表共议趋势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坪 广州、深圳报道
2024-05-17 13:47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广州、深圳报道

去年下半年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政策暖风频吹。

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将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规定,鼓励引导头部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

作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并购重组不仅为我国技术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亦有望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速器”。

广东省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并购也最为活跃。5 月 15 日,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21世纪资本研究院作为首席智库,天河基金、同城商旅、广东省管理会计师协会提供支持的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1世纪卓越董事会(广州站)上,举行了主题为“广东上市公司并购的回顾与展望”的圆桌论坛。

拓斯达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谢仕梅,玉禾田副总经理杨波、顺威股份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蒋卫龙以及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粤民投”)副总裁徐飚就并购重组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外延并购增强竞争力

与会嘉宾均是并购重组市场的“老手”,均认同好的并购重组是增强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据谢仕梅介绍,拓斯达主要是做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注塑机三大核心产品,2021年通过收购东莞市埃弗米数控设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埃弗米”)股权布局数控机床赛道,主要是基于业务战略考虑,数控机床和原有的工业机器人和注塑机业务在技术上、供应链以及市场方面有较强的协同效应,可以满足客户的更多需求。

我们布局的几个赛道有五大逻辑,一是通用性,任何一家制造业企业都可能是我们的客户;二是标准性强,具有规模效应;三是赛道之间具备协同性,都是制造业中可能用到的通用设备。另外还有宽周期、长赛道两大考量因素。收购埃弗米也是基于以上五点考量。”谢仕梅说道。

同样有着丰富并购经验的杨波,亦深有感触。

其所在的玉禾田是以城市运营和物业管理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去年7月,玉禾田宣布拟投资不超过8000万元收购坎德拉(深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坎德拉”)34.65%股权,正式进军环卫清洁智能机器人领域。

我们的初衷是减少对人工劳动作业的依赖,同时降低用工风险。未来规模化智能装备的应用,特别是在清扫领域,有望成为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案例。目前并购的时间并不长,应用的场景化、系统化、规模化,甚至是无人化等还有很多需要打磨的空间。我们会积极拥抱智能化,实现服务业创新发展。”杨波说道。

顺威股份也进行了并购尝试,并在今年 4 月成立了广州穗开顺辉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用于投资浙江孔辉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孔辉科技”),以全力拓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业务,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通过成立产投基金的方式开展投资活动这一行为,蒋卫龙解释称:“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借助基金管理人的专业优势和经验,帮助发掘优质的投资标的,同时排除相应标的存在的风险,同时因为基金投资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从各方面优化资源配置,让公司有更多选择地参与一些项目。”

作为在场的 PE 机构代表,徐飚也从粤民投的实践经历出发,介绍了自身并购投资逻辑。徐飚认为,PE 机构从取得并购标的控制权,到进入公司体系内改善公司治理和业务状况,叠加市场周期来看,整个完整周期可能超过七年,这需要有耐心资本,粤民的优势即在于此——长期的自有资金让粤民投有此先天条件。

我们基本上秉承的是不越位、不缺位的方式投资公司,充分发挥其核心优势,所以我们投资的新能源公司,在粤民投介入后的三年多时间,无论收入还是利润规模都有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在多元化的资金和并购的综合生态上也能够给企业提供助力。”徐飚说道。

行业“备战”并购新机遇

随着包括新“国九条”等一系列政策出台,资本市场生态持续优化。在市场变化及监管呼吁下,市场普遍认为,并购重组有望迎来重大机遇。

立足当下,市场将如何把握这一轮新的机遇,成为热议话题。圆桌对话现场,各位嘉宾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谢仕梅表示:“拓斯达对并购是非常谨慎的,并购是需要深思熟虑,并且是基于业务战略牵引、基于产业协同去做的,所以我们也在往这个方向精准地寻找有发展帮助的标的。”

具体到产业发展机会来看, 谢仕梅认为,作为广东省机器人产业链链主企业,拓斯达大有可为,“我们的方向还是基于工业场景,在制造业出海趋势下,全世界的制造业企业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目标客户。我们正在推进工业机器人与AI大模型的融合验证,AI的赋能会让机器人更有效率,成本更低,落地性、适用性、经济性更加具备优势,未来应用市场广阔。新一代的技术革新有望出现颠覆性机会,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杨波认为,从国际市场经验来看,能做并购的企业不会因为市场是好是坏、政策是松是紧去决定是否实施并购,而是从发展、赋能的角度来看并购的必要性,“所以我认为(并购)时机一直都存在,对于企业而言,要看企业对并购及并购后整合具备充足的实力是不是足够认可。”

具体到玉禾田而言,杨波表示:“这几年我们走得比较稳健,会积极配合政府,配合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考虑是否动用更多资本市场的工具。”

蒋卫龙也提到,当前随着 IPO 市场节奏调整,部分标的的转让的意愿更趋强烈,并购重组市场也更加活跃,“近期我们通过并购的方式迅速切入到汽车电子市场,扩大了汽车业务的规模,未来仍会积极推动向汽车业务的转型。”

据蒋卫龙介绍,顺威股份是广州国资控股下的上市公司,近年来,广州不断加大对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布局,大股东广州开发区投资集团通过旗下基金公司投资了一系列汽车产业相关项目,"公司基于战略目标规划,也积极扩大这一领域布局,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链,汇聚更多优质资源,同时积极做好并购后的融合工作。"

总结粤民投的并购理念,徐飚给出了“守正出奇”这个答案。

部分机构在做并购投资时,脱离了产业自身的逻辑,也脱离了现在的投资回报要求,所以我们强调要守正。而对于出奇的一面,则是因为多数成功案例,往往出手时机是在市场有分歧的时候,如同我们在2019年、2020年重仓新能源电池材料时,虽然看到了趋势,但没有预料到新能源起来得这么迅猛,所以当我们有产业准备的时候,可以逆周期地做一些并购投资。”

徐飚表示:“我们做并购会首先在自己的认知圈去做,对于新能源、对于材料、生物医药比较有心得,所以会延续地在这个领域沿着已有产业布局节点来去做。此外,现在中国企业出现出海浪潮,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发展迅猛,我们也会为产业链条出海去做一些综合服务,提供资本支持。”

(作者:杨坪 编辑:巫燕玲)

杨坪向TA提问

财经版记者

关注A股市场,持续追踪上市公司、深交所监管动态。邮箱:yangp@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