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澳洲农业的中国力量:在悉尼种菜的广东高要人

“链”上预制菜吴蓉,喻淑琴 2024-05-19 10:31

悉尼蔬菜产业谋划与广东预制菜合作。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吴蓉 喻淑琴 悉尼报道

澳大利亚时间凌晨3点,“菜农”伍家权开着货车出门了,车厢里放着的是几个小时前刚收割的新鲜蔬菜。顺利的话,他会赶在凌晨4点前抵达南半球最大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一悉尼市场。一部分蔬菜会进入王辉的档口,他在这里卖菜已有好些年头,“在香港能买到的菜,这里都有,上海白、白菜、菜心,悉尼人都喜欢,以前他们只喜欢吃白菜,现在什么品种都会尝试”。

种菜—收菜—送菜—卖菜—种菜,在一份新鲜时蔬抵达悉尼人的餐桌前,广东肇庆高要人完成了一个“闭环”。百余年来,日日重复。

“悉尼菜农半高要”,高要这个在国内甚至所处省份广东都没太大名气的地区,在澳大利亚悉尼种植圈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存在。根据不完全统计,肇庆高要在悉尼有5万人,而悉尼常住人口总共才500万人。这些高要人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菜农”,多是种菜的一把好手。

100多年前,为了谋一份赚钱的差事,他们远渡重洋来到澳大利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澳大利亚悉尼菜市场上站稳脚跟。在费明顿这个供应三分之一澳大利亚人口蔬果需求的超级农贸市场,以高要人为主的中国人的摊位多达500个。

他们的到来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习惯。高要人的引种,让悉尼人认识并开始食用莲藕,让上海白、菜心等绿叶蔬菜走上了悉尼人的餐桌。

曾任费明顿蔬菜批发市场行政总裁的布莱德·莱顿说,“中国人特别是高要人,是这个市场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的这些摊位对我们饮食文化、蔬果品种构成以及整个市场的运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全球预制菜风潮的推动下,悉尼的蔬菜产业看到了与广东预制菜合作的巨大潜力。他们计划共同建设预制菜共享工厂,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高效、智能、绿色的广东预制菜海外共享基地,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的预制菜产品。

在悉尼菜市场随处可见华人摊主,尤其是肇庆高要人撑起了悉尼人的菜篮子。 喻淑琴 摄

为生计勇闯澳大利亚

差不多是与百万劳工下南洋同一时间,一群肇庆高要人也开始了他们闯荡澳大利亚的历史。

有关史料记载,1850年至1856年间,仅高要市(现为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就有300多户、3000多人到澳大利亚谋生,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英语能力差,只能从事筑路、种胶、耕田、开矿、种菜等苦力工作。其中种菜是主要方向。

彼时,悉尼的菜园基本由欧洲移民耕种,高要人只能替他们打工,每天起早贪黑干活也只能解决温饱。但是高要人有着历史悠久的种菜经验,且十分勤劳节俭,多年奋斗有了积蓄后,他们慢慢摆脱了生活的窘境,有了自己的菜地,供应的蔬菜改良后更加迎合悉尼人的口味,并逐渐占据了当地蔬菜市场。而出于乡土情结,每个种菜的高要人都倾向雇请乡亲帮忙。所以在悉尼的高要人队伍不断壮大。

据估计,华人种的菜目前占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澳大利亚人口最多的州)蔬菜供应市场的六成,而高要人更独占其中四成,所以有“悉尼菜农半高要”的美称。

伍家权的祖父、伯父等家族的许多人就在其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伍家权的父母也带着他们兄妹5人移民澳大利亚,现如今已40多年。

“这个行业可以维持家庭生计,一家人可以在一起,不用出去打工、早出晚归。”伍家权介绍,最初,他们一家人是在一个农场种菜。三年后买下农场,自己经营。依托农场,后来又成立了澳洲宾城农业公司,并不断拓展业务版图。

现如今,宾城农业公司已发展为澳大利亚第二大的农业公司,主营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和进出口业务,与当地大型商超都有合作。伍家权本人也担任起澳洲肇庆商会会长、澳洲粤商会副会长。

改变澳洲人的餐桌

同样来自高要的蔡向荣到达澳大利亚的时间比伍家权稍晚。19岁高中毕业后,蔡向荣前往澳大利亚“投奔”父亲,在一家餐馆工作了十年,直到2000年转行做蘑菇种植和销售,并开了家公司,名叫“蔡氏蘑菇”。

“刚来澳大利亚时,发现这里几乎没有蘑菇,我就觉得这个行业刚开始,应该有得做。”但让蔡向荣没想到的是,在南半球种蘑菇会是那么艰难。

蘑菇来自北半球的亚洲,澳大利亚在南半球,气候、环境完全不同。而且,各种蘑菇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生长期不一样,很挑剔,种植起来非常不容易。

为了解市场需求以及种植技术,蔡向荣像个陀螺一样忙了起来,做市场调查、找原材料、找熟手工人。后来发现实在请不到专业的人手,他干脆自己飞回广州,在白云机场附近的农场学习了几个月,再回到澳大利亚,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工人。最终,他成功地培育了第一朵蘑菇。

除了让蘑菇从少到多,高要人还将莲藕引入澳大利亚,如今颇受这里人的欢迎。

高要人带来的丰富品种和种植技术,让澳洲人的餐桌更加丰富。而中国人的到来以及中餐馆的涌现,又进一步改变了澳洲人的饮食风俗,培育了澳洲人的蔬菜消费习惯,为当地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空间。

悉尼市场相关负责人即雪梨街市公司董事李荣邦介绍,现在在香港能买到的那些菜,悉尼都有。“以前他们只喜欢吃白菜,但现在什么品种都会尝试,尤其喜欢菜心和小棠菜。”澳大利亚肇庆联谊总会副会长、澳洲广府人(珠玑)联谊总会理事钟荣也表示。

历经 24 年,蔡向荣的蘑菇厂已从最初寥寥几人发展成近 100 人,还分设了 2 个厂,面积逾 2 万平方米,业务覆盖蘑菇种植、包装和进出口等。在蔡向荣看来,澳大利亚市场并不是很大,各行各业的竞争也不算激烈,只要努力、踏实肯干,就能获得不错的成绩。如今,在澳大利亚的餐桌上,鲜蘑菇或是炒菜,或是打火锅,在当地人心中接受度较高。

经过华人菜农的推广,蘑菇已成为当地人喜欢的一道美食。 

看好预制菜“共享工厂”模式

虽然父辈们在悉尼努力打造出一片“绿宝石”,但农二代、农三代却似乎“并不买账”。

在澳大利亚种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尽管澳大利亚的机械化程度较高,耕地、播种、浇水、除草、施肥可由机器代劳,但收菜还是要靠手工操作完成,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

“从土耕到水耕,虽然劳动强度减轻了,但经营菜园还是辛苦活,白天要在菜地里收菜、干农活,晚上要将收下的菜装车,早上4点前要把菜运送到市场。”伍家权介绍,现在诸多菜农的后代都不再从事这一行业了。

让农场主们感到吃力的还有澳大利亚的人工等成本。蔡向荣介绍,工人薪资按人民币计算达到100元—200元/小时,再加上土地、农药等成本上涨,带来了更大的经营压力。但蔬菜销售价格与十年前相差无几。

更让菜农们心焦的,是看似“后继无人”的蔬菜种植事业。“后代们接受了本地教育,融入了本地社会,有一些并不情愿再去从事种菜这种苦差事儿。”据他了解,同乡菜农的子女有的成为药剂师,有的做汽车销售,种菜的比较少。

在为数不多的农二代、农三代人群中,他们依靠自己所学,运用智力和技术增强蔬菜种植的产量及品质。

随着全球预制菜的风潮吹到澳大利亚,不少高要菜农开始探索与广东预制菜合作,特别是在建设预制菜共享工厂方面。

5月16日-18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组织,十余家广东预制菜企业组成的“2024广东预制菜出海澳新商务投资考察团”来到澳大利亚悉尼,在澳大利亚粤商会、澳大利亚潮汕商会、澳大利亚侨晖文化促进会等机构对接下,走进当地企业,对在澳洲建设预制菜共享工厂/生产线的可行性进行交流。在悉尼蔬菜基地,同样来自肇庆高要的几位澳大利亚相关商会会长,也与菜农们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要为广东预制菜在澳新市场的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期待广东预制菜能来到澳大利亚。

考察团考察悉尼蘑菇基地。

对于澳大利亚预制菜的市场空间,蔡向荣更倾向于做海鲜类的预制菜,“跟其他做食品的人合作开办工厂会是比较快的渠道。期待能够携手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广东预制菜产业集群。”


指 导∣邓红辉 古国真 丁青云

统 筹∣李振 荷焱 谭婷

记 者∣吴蓉 喻淑琴

视频∣章启良 林鹏

设计∣林军明 陈珊

(作者:吴蓉,喻淑琴 编辑:于长洹)

吴蓉

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常驻佛山,长期关注制造业、消费、外贸、楼市、乡村振兴领域,欢迎沟通交流!邮箱:348475237@qq.com;微信:wr879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