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与活化传承,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遗产分论坛举行

大湾区观察魏彤 2024-05-24 20:40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魏彤 深圳报道

万里长城、明清故宫、莫高窟……我国的锦绣山河遍布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的有力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特定的地理地貌和生态条件对华夏人群、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传承,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灵魂。从古老的建筑到精湛的艺术作品,从悠久的传统节日到独特的语言文字,每一项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的窗口,也激励着我们去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财富。

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在深圳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遗产研究员、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贡献力量,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世界和谐共生的重要纽带。

“东方行为模式”使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中华文明体系的形成与神州大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华夏古人群的连续演化及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华夏大地从旧石器时代开始逐渐形成薪火相传、特质鲜明的文化传统,在晚期加速发展,进而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诞生出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数次遭受劫难,但每次都能劫后余生并复苏发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东方行为模式”使物质文化形成稳定的传统,在渐进式持续发展的同时对外来文化具有吸收、同化作用,致使少量“西方元素”昙花一现,无法形成主流,更无法对本土文化做替代。

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也由此体现。

对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提出,要理清文物资源,加强研究阐释。保护弘扬我国文化,要充分发挥考古工作的科学作用和考古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摸清文物遗迹分布情况,重点发掘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创新展览展示方式,注重科学有趣的传播形式,发挥其应有的科教作用。

以长江文化为例,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奔流不息的长江滋养孕育了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和长江文明,长江沿线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等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长江文化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下去,方勤建议,一方面,要复原历史场所、活化历史场景。在发掘过程中既要全方位地提取可用的信息,又要思索如何保护和展示,不仅要将重要遗迹展示给公众,更要将重要遗迹背后的内涵和知识展示给公众。

另一方面,要发挥阵地作用,建设遗址博物馆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同时创新展览形式、做好传播展示,深刻阐释和解读遗址的文化面貌,丰富展览陈列的方式,建设数字平台,利用 AI 赋能,依靠独有的文化因素,让文物活起来。

保护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

在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文化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可以说保护才是一切传承的前提。

论坛上,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表示,城市规划也好,或者历史街区保护也好,要接受历史街区的变化,我们要顺着它的历史年轮让它一直演化下去,要让现在还“活着”的遗产,继续“存活”下去,如果让它停下来了,我们的城市历史信息就会消失。

“保护不意味着将遗产变为化石,而是要发现遗产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只有正确的应用才是最好的保护。”赵燕菁说。

如何在保护过程中尽可能留下可以识别的自然“年轮”?

首先,保护整个历史街区的完整、整体非常重要,历史是连续的,它们连续下来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完整的记忆才具有历史价值。其次,历史街区的改进是渐进更替的,不是大拆大建,城市是递进式变化的,是保护活的城市和保护死去的城市最大的差别。另外,所有的保护在历史街区里不能用同样的标准。活态保护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有不同的保护等级,分出不同的路、墙、桥、瓦等细节进行区别性的保护。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也有着相似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主要都是围绕着传承群体这一基点,着重提高传承能力、保证传承实践,维护传承权益展开的,不仅要关照他们的目前传承状况,更要考虑到他们的长远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需求,更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与肯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应需而生,与孕育其发展的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

截至目前,全国非遗工坊已达到6700多家,其中21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覆盖10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王晨阳提出,人民群众的需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不仅关注传承群体,也关注非遗持有者之外的广大受众群体,因为他们的需求和认同,将为非遗长期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应该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

(作者:魏彤 编辑:于长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