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出台全国首部技能人才地方性法规,专家建言:进一步构建配套制度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实习生陈芷欣 广州报道
5月30日,《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经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条例》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是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处获悉,《条例》共三十七条,主要从加强培养、完善使用、规范评价、促进激励等方面作出规定,涵盖对政府部门服务职能的约束性条款以及对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等社会主体的鼓励性条款,致力于解决当前技能人才发展存在的瓶颈问题,为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更具体来看,《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能够为广东技能人才发展提供哪些支持?将对技能人才群体、重点行业企业以及职业学院、技师学院等相关主体带来哪些影响?作为促进型立法,《条例》中的鼓励性条款如何才能在未来实践过程中切实发挥效用?
聚焦相关热点问题,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江保国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一方面,《条例》的出台进一步明确技能人才培养主体责任,同时填补了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立法空白,落实技能人才发展的保障与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江保国也表示,《条例》作为促进型立法,未来推动其中的鼓励性条款切实发挥效用,还需要妥善处理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同时加快构建配套激励制度,落实法律责任制度,从而带动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打造“技能型社会”。
明确“谁来培养”“如何培养”的问题
南方财经:作为全国首部聚焦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条例》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其出台将对广东技能人才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江保国:《条例》的出台是立法主动适应改革需要的典型。鉴于技能人才对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意义,中央和广东省近年密集出台了系列文件和工作部署,着力推动技能人才制度改革。《条例》转化并巩固了已有改革成果,明确了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也为人才、用人单位和社会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法律保障。
更具体来看,一方面,《条例》明确了谁来培养以及如何培养技能人才的问题。
目前,广东仍存在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虚位甚至缺位的情形,表现为部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投入不足、职业学校等培养能力不足、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意愿不足等。为此,《条例》要求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并规定企业应当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为职工开展技能培训,政府应当保障职业学校办学经费、师资配备等资源投入,支持劳动者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实践中存在的产教脱节、技能平台功能建设薄弱等问题,《条例》要求将产教融合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培训、扶持产教融合型企业、支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等具体措施写入条文。
另一方面,《条例》也填补了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立法空白。我国近年着力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将过去由政府主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转向实行社会化、市场化导向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当前仍处于改革探索期,国家和省均未有技能人才制度的专门立法,职业技能领域重要制度框架、内容等依据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实践中也出现不少造假舞弊、套取资金等扰乱秩序现象,迫切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针对这一问题,《条例》明确了技能人才评价的三个主要类别(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和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并规定了三类评价的要求和主要规定。同时,《条例》也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服务指导工作体系,加强技能人才评价过程和评价质量的监管,并对相关违法行为设置了法律责任。
此外,《条例》进一步落实了技能人才发展的保障与激励机制。目前对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也限制了技能人才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空间。为此,《条例》规定要建立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动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职称评审、职级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同时,《条例》也明确提出,支持用人单位将技能等级和薪酬分配挂钩,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并支持各地在落户、就业、教育、住房、社保、表彰奖励、税收减免等方面出台或落实引才留才措施。
促进型立法需加快构建配套激励制度
南方财经:未来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推动《条例》中的相关鼓励性条款切实发挥效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江保国:作为一个促进型立法,《条例》综合运用约束性条款与鼓励性条款推进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工作。其中,约束性条款主要体现为对政府部门相关促进职责的规定,其突出的是政府在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方面的服务职能。例如,要求政府制定完善促进技能人才发展政策,按照规定统筹用好各类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等。
鼓励性条款主要是对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等社会主体而设定,其目的在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例如,鼓励行业组织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等。
未来在《条例》落地实施的过程中,推动相关鼓励性条款切实发挥效用,一是需要妥善处理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在技能人才发展促进工作中,政府要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为社会参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也要明确自身角色,积极担当和作为,《条例》中的鼓励性条款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二是构建配套激励制度,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为落实鼓励性条款,《条例》特别规定了表彰奖励制度,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对为技能人才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此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也可以设立区域特色的技能人才专项荣誉和表彰激励计划。激励制度的设置有利于从正面肯定和促进相关主体实施《条例》鼓励的行为。
三是落实法律责任制度。与管理立法不同,促进型立法的法律责任更加综合化,既包括狭义上的法律责任(民事、行政及刑事责任),也包括道义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等广义上的法律责任。
鼓励性条款的法律责任主要涉及后面一类法律责任,例如行业企业或职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在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方面未落实《条例》中的鼓励性条款的,不仅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社会评价,也给自身的发展空间造成很多局限。而这一类的法律责任的落实,也有赖于营造全社会重视技能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技能人才发展促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只有营造出支持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才能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职业荣誉感,打造“技能型社会”。
(作者:郑玮 编辑:李振)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